杂谈朋友圈的“真情实意”

 

朋友圈的“真情实意”当微信这种社交软件刚兴起时,我一位友人的朋友圈仅仅只有几十个好友,包括领导、...

朋友圈的“真情实意”      
当微信这种社交软件刚兴起时,我一位友人的朋友圈仅仅只有几十个好友,包括领导、同事、家人和有过交集的熟人。“这真是个好东西,无论我多晚晒幸福、‘喝’鸡汤和诉忧伤,都有人点赞或评论,感觉这是一场不散的筵席,而我就站在聚光灯下,是焦点,是主角。”

然而,朋友圈在经过一“扫”一“摇”及众多添加好友方法植入后,近则几十米,远则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被邀请进一个圈子,瞬间感觉“天涯若比邻”,老中青少,南腔北调,立马坐拥“好友”无数。在手指操纵的巴掌大的空间里,孤独寂寞似乎也消失殆尽。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友人孩儿满月酒宴上,得知同学从事微商后,朋友圈好友以每天十人的速度增加,半年后就近千人。出于业务需要,她每天都要抽出固定的时间,逛逛好友的朋友圈,点赞评论,混个“昵称”熟,目的在于,当需要产品时,能第一时间想起她。如此苦心经营半年后,她发现一个规律:能成交的,都是曾与她握手相谈,再次偶遇时,微笑示意的相熟者。再者就是经熟人口口相传,而主动寻来的。至于那些“摇”来的,或者“漂流瓶”“钓”起来的,则会在一遍一遍“查证”她的身份后,给她一个无期限的“考虑一下”,飘然而去。

当然,你可以说,她这是自找的。利益驱动下的快速吸纳,就要承受不欢而散的后果。是的,说得再明白一点,没有彼此间的人格、精神和思想的碰撞,仅靠晒照片,刷文字,又怎能还原别人一个信任友爱、纯净良善的你呢!

今年国庆节出去游玩,我结识了一个初入职场的小妹。此小妹明眸善睐、直爽活泼,出去办个业务,手机里就多几个联系人,单位组织个活动,也会结识一串“朋友”,甚至和闺蜜去K歌,微信里也会涨几个人,再加上,叔舅姑姨“先加个微信,了解认识”的牵线搭桥,好嘛,朋友圈的人数噌噌往上窜。

小姑娘年轻时尚,精力充沛,一天更新N条消息,大到工作进展,小到穿衣吃饭,引来几十条点赞和评论,赞扬和溢美之词比比皆是,她也沉浸在这种被人时刻注目的窃喜中乐此不疲。直至有一天,因工作失误,她将由城市去农村工作,她向圈友求助,得到的结果是,无人回应。这让她忧伤不已。

过了一段时间,小姑娘的异地恋情浮出水面,她的朋友圈炸锅了。有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有添油加醋不嫌事大的,总之诚心安抚、缓解压力的没几个。小姑娘的心伤了,她将朋友圈进行了精简,留下倾心相谈的,拉黑无事生非、无病呻吟的。此时,她觉得,人静了,心里反而更明朗了。

不可否认,社交网络貌似拉平了社会阶层,大佬与草根可以随时互动,但是有一点,加了对方的微信,甚至对方给你点赞了,并不等于对方就是你的人脉,或许他只是随手一点而已,其实并不知道你是哪根葱哪颗蒜。

网络上有一篇《关闭微信朋友圈几小时之后》的文章。作者关闭朋友圈一天,陪孩子玩了一下午,阅读了一本书,写了两个书评,收拾了房间,“关闭朋友圈的时间里,我完成其他的事情越多,内心成就感就越大,自信心更强,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篇文章让我感触良多,当你不去关注别人发生了什么,反而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用刻意秀文字、秀图片、秀生活时,就少了很多麻烦,多了很多时间和空间。

当然,朋友圈并非一无是处,它与很多科技成果一样都是双刃剑,重要的还是使用的人究竟是让它为自己服务,还是傻傻分不清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甚至是变成被它绑架的奴隶。无论社交软件如何升级换代,无论朋友圈有多少人,有时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的表情,或笑意盈盈,或满脸怒色;有时,我们需要触碰一双温暖的手和一个有力的拥抱,有时,我们需要一句暖心的话,“我懂你”,就能满怀自信与力量,只因真实。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注 掌握西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