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的标准是咋定的(´・_・`)

 

现在我们都很关心引用的水质,那么水质标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现在我们都很关心饮用水的质量,那么水质标准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1. 古人对水质的要求

在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古人,并不清楚水中含有哪些杂质,对水质的要求也比较低。(当然,那时候的污染也比现在小得多)。

人类历史上最早关于水质优劣的标准是由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Vitmnus于公元前一世纪提出来的。他根据水在煮沸以后的反应,蔬菜在水中煮熟以后的味道以及人们饮用水后对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水质的好坏。



在我国最早对水质的要求主要是口感和温度。要求“”。冽,寒泉也。指水的温度要低。《山海经·中山经》:“高山之山,其山有水焉,甚寒而清,……饮之者不心痛。”明朝的徐献忠《水品全秩·五寒》写到:“井泉以寒为上。”寒泉意味着水从地下深层而来,经过了多层渗水岩层的过滤,还可能渗入了某些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水的品质无疑是非常良好的。至于与冽相对的“暖”,古人虽然不了解水温对细菌和微生物繁殖的关系,但已经知道了泉水由寒变暖后,水就容易自腐。

另外古人还觉得饮用水以“色清如水晶为优”、“味甘而淡为优”。无色透明,略带甘味,这时优质水的两大特征。《水品全秩》还写到:“水以乳泉为上,乳液必甘;称之独重于他水……。”乳泉应该就是矿泉水,比重略大,由于含有适量的钙离子和二氧化碳,再加上温度较低,口感清凉甘甜。嗯,就相当于现在的优质矿泉水。



中国较明确的水质标准成型于清代。并且发明了具体的试验方法。首先是对水质 的色与味的要求 , 如章穆《 调疾饮食辩》写到:“第一宜辨,味甘而淡为优,咸者及作石气、泥气者为劣 。次论 ,色清如水晶为优,色白如米洽,及 虽清而面有红 、黄、紫沫者为劣 。” 又《 方舆胜览 》曰: “ 其泉一清 、二冷 、三 香 、四柔 、五甘 、六 净 、七不饐(注:饐,即经久腐臭) 、八蠲疴”,名八功清水,不仅考究水的色、臭、味 、温度、硬度 、浑浊度,而且须有疗疾作用 。王孟英在《 随息居饮食谱》中,介绍了五种测定水质的方法,我们对应现代水质标准看一下:

    1  “ 取清水置净器煮熟,倾入白瓷器,候澄清 。下有沙土者,此水浊也 。水之良者无滓,……以煮物则易熟 ” ;(浊度)

2 清水置白瓷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日光中,若有尘埃纲组如游气者,此水质不净也 。水之良者 , 其澄澈底” ;(色度)

3 “ 无味者真水”;(味)

4 “ 有多种水欲辨优劣,以一器更酌而衡之,轻者为上 ” ;(密度,这个 国标没有)

5  “ 用纸或绢帛之类 , 色莹白者,以小蘸而干之,无痕迹 者 为上 ” 。 (硬度、色度)

上述要求与方法,符合现代水质检验的原理 , 诚是可贵。

2. 水质标准的发展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则是在本世纪初才首次在美国出现的,即1914年颁布的《公共卫生署饮用水水质标准》。此标准规定饮用水每毫升含细菌数不能超过100个,每5份样品中大肠杆菌数超过每毫升10个的水样不能多于1个。

尽管此水质标准只对细菌质量作出了定量规定,但对保护饮用者健康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美国78个城市的资料,从提出细菌质量标准起在水质控制的不断发展过程,每10万人中的伤寒病死亡人数从1910年的20.544降低为1964年的0.15人。此标准制定后在美国被广泛采用,并于1925、1942、1946和1962年不断得到修订,最新版为2012年的版本。这一阶段,水质标准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以及一些感官指标,如色、味、嗅。美国的水质标准的发展历程代表了国际上先进水平水质标准发展趋势。

(USEPA的最新版标准在这里:https://www.epa.gov/sites/production/files/2015-09/documents/dwstandards2012.pdf)。

目前世界各国已制定了很多饮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的国际饮用水水质标准有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欧洲共同体(EC)有关饮用水水质的指令,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颁布的安全饮用水法,日本及其它国家的水质标准等。我们国家的水质标准中的指标也大都是参照这些标准中的限值而制定的。

上海是我国最早制定地方性饮用水标准的城市之一,“上海市饮用水清洁标准”于1928年10月修订公布。1937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发布《水质标准表》,这是第一个企业水质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水的外观和预防水致传染病方面的项目。

解放后,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自来水水质标准》,共有16项指标。1954年我国卫生部拟订了一个自来水水质暂行标准草案,有16项指标,于1955年5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二个大城市试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部管理生活饮用水的技术法规。1959年经国家建设部和卫生部批准,定名为《生活饮用水卫生规程》。

1976年国家卫生部组织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饮用水标准,共有23项指标,定名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编号为TJ 20-76),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批准。1985年卫生部对《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了修订,指标增加至35项,编号改为GB 5749-85,于1986年10月起在全国实施。

解放五十多年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颁布了5次,从开始的16项指标增加到35项,每次标准的修改制定都增加了水质检验项目和提高了水质标准(表1)。

表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发展历程

项 目

1950

1955

1959

1976

1985

2001

总项目

16

16

17

23

35

96

感观及化学指标

11

9

10

12

15

19

毒理学指标

2

4

4

8

15

71

细菌学指标

3

3

3

3

3

4

放射性指标

--

--

--

--

2

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从1985年一直到新世纪,此标准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和保障人民用水安全的要求。2001年6月7日,国家卫生部下发了(2001)161号文件,规定于2001年9月1日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该规范共包括7个附件,其中附件1为“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其编制说明实质是对GB 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修订,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未予承认。因此“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目前还仅仅是在卫生系统内部通用,卫生系统之外的各行各业仍按GB 5749-85国家标准来操作予实施。该规范相对于85版国标有了重大修订,增加到96项水质指标,其中常规检验项目34项,非常规检验项目62项。主要增加了有机物检测项目,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大举措,新增水源水有害物质检测项目64项,标准限值要求有所提高。



2006年新国标终于出炉,在标准的起草与参加单位上体现了涉水部门的共同参与,由卫生部下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的包括了水利部下属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标准研究所、以及与建设部有关的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由当时的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共同提出。

新国标的水质指标由GB 5749-85的35项增加至106项(其中常规检测项目38项,消毒剂常规指标4项,非常规检测项目64项),共增加了71项。其中对原有的8项指标进行了修订。但是限于各地的检测条件还不成熟,各项指标的实施日期由各级政府确定,但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



3. 水质标准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强调微生物指标的安全性

目前饮用水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指标,《饮用水水质准则》第三版中明确提出: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与饮用水有关的安全问题大多来自于微生物,并将微生物问题列为首要问题,其后依次是消毒、化学物问题、放射性问题和可接受性问题。

《饮用水水质准则》中还强调保障水质的优先顺序应当是:

1.确保充足供应在微生物方面安全的饮用水,并保证水的可接受性,以阻止消费者饮用在微生物方面有潜在不安全因素的水。

2.管理已知的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重要化学污染物。

3.控制其他的一般化学污染物。

我国2006年颁布并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相较旧版就增加了引爆资产、贾第虫等微生物学指标,大肠杆菌的限值也从3CFU/100mL改为不得检出。虽然隐孢子虫、贾第虫、军团菌、病毒等指标在WHO、EC以及许多国家水质标准中还不常见,但在美国、英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重要的控制项目,此外美国还把浑浊度列入微生物学指标,主要是从控制微生物风险方面来考虑,而不仅仅考虑水的感官性状。



(2)关注消毒剂及其副产物的健康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中将消毒问题列于第二位,仅次于微生物问题,优先于化学物问题、放射性问题和可接受性问题。

美国EPA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明确规定:饮水必须经过消毒。在饮水处理上,消毒对多种病原体,尤其是细菌,作用显著,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杀灭细菌,保证微生物安全的同时,消毒又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消毒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率先开展了消毒副产物方面的研究工作,确认了加氯消毒会产生有机卤化物的健康风险,并专门制定了《消毒与消毒副产物条例》。在2001年3月颁布水质标准中,要求自2002年1月起,饮用水中的总三卤甲烷(也叫氯仿)浓度由0.1mg/L降为0.08mg/L,并增加了卤乙酸的浓度不超过0.06mg/L的规定。

这些副产物指标也是新闻媒体和“爸妈朋友圈”中的常客,前一段时间关于三氯乙醛和亚硝胺的热点新闻也说明大家对消毒副产物的关心。消毒副产物问题的根源在于原水水质的不断恶化,带来了更多的前驱物、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为了保障水质,不得加大消毒剂的投量。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原水水质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应当开展开发新的消毒剂和消毒工艺的工作,以降低消毒副产物的。

(3) 扩大指标范围严格指标限值

从各国的标准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饮水标准的修订过程也是一个指标数量不断递增的过程,以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为例,第一版中仅包括微生物指标2项,确立准则值的具有健康意义的化学指标27项,放射性指标2项,另有感官性状指标12项。第三版中指标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水源性疾病病原体27项;确立准则值的具有健康意义的化学指标93项,放射性指标3项;另有感官性状指标28项。美国EPA的标准更是如此,1914年的标准中仅包括2项细菌学指标,2006年的标准中指标数量已经增加至113项,其中一级饮用水规程中规定项目98项,二级饮水规程中规定项目15项。

指标数量增加之外,指标限值也越来越严格,以铅为例,美国1975年标准中铅的限值为50μg/L,后修订为10μg/L;欧盟指令中也做出了同样的修订,此外,欧盟的《饮用水水质指令》(98/83/EC)明确要求在2013年12月前更换掉所有含铅配水管。

我国的饮用水标准在2006年修订后,指标也从35项增加到106项,并且要求在2012年完全执行106项指标的检测,经过这几年的投入,目前每个省都已经有了多家可以检测所有106项指标的监测机构。


    关注 格致书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