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纳雍人都晓得滚山珠,但不是所有的纳雍人都知道王景全

 

王景全,现就职于纳雍县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的传承者,大型舞台剧《九黎遗风》的编剧。将“滚山珠”...







王景全,现就职于纳雍县文化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的传承者,大型舞台剧《九黎遗风》的编剧。

将“滚山珠”带入大众视野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在表演过程中舞者时而以头为足,时而以人攀肩,芦笙舞步与技巧难度不断增加,集中表现苗族同胞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惊险场面。“滚山珠”表演者曾多次出国、境参与文化交流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1982年的端午节,一个孩子“跳花”时的芦笙舞“滚山珠”让路过此地的文化系统干部惊呆了,这种震撼的艺术形式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就是孩童时代的王景全,那时,他刚5岁。他跳的“滚山珠”,为大哥王景才所教。
1984年,年仅7岁的苗族少年王景全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歌舞比赛,他所表演的“滚山珠”荣获一等奖。这是纳雍文艺界有史以来的第一块金牌。
从那时起,王景全就作为文化部门重点培养的对象,后来从艺校毕业后到纳雍县文化馆工作。
2009年8月,王景全应省文化厅通知和单位安排,组织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表演队随省文化厅赴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演出。演出结束后,“滚山珠”受到了国家文化部领导的赞赏。
作为贵州原生态的一个品牌节目,“滚山珠”经常参加这样大型的展演活动,为宣传多彩贵州,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努力着,坚持着……
然而,这光环的背后却凝结着许多辛勤的汗水。作为长期驻扎乡镇学校,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辅导的王景全,对此深有体会。
“滚山珠”面临的考验
“滚山珠”虽然经常参加各类大小演出活动,但它的传承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地。作为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舞蹈,“滚山珠”在现代浪潮的激流中正经历着如何保护、如何传承的深刻课题。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为一体的“滚山珠”,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是在时间中磨出来的。
“滚山珠”演员从学吹芦笙、学跳动作、学做技巧,到最后能自吹自跳的完成整个节目的表演,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老师没有极大的耐性就教不出“滚山珠”演员,学员没有极强的毅力也学不会“滚山珠“表演。
此外,掌握“滚山珠”技艺的民间艺人在逐年减少,年老的相继辞世,年轻的大多为生活而外出打工,最后的希望就落在了还在学校读书的学生身上。
2012年3月,县文广局全面分析和了解“滚山珠”的传承窘况后,安排王景全到猪场乡新春村滚山珠发源地,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培训。
2012年8月,王景全带着这支“滚山珠”队伍参加“国际原生态暨现代舞艺术节展演”,表演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和苗族舞蹈“嘎叽不迪”获得展演优秀节目奖。
为艺术坚守
昆寨乡是苗族彝族白族乡。王景全刚踏入昆寨民族中学时,一群天真朴实的孩子应学习号召来到他的面前,他们中有苗族,彝族,白族,还有汉族。





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学员有50多人,他们怀着对“滚山珠”热爱,参加到训练中。每天放学后,在操场上压腿、踢腿、下腰,训练软开度,苦练基本功。



无论日晒雨淋,雨打风吹,王景全都和学生一起面对,一起承受。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下一步学习“滚山珠”技艺打下了基础。基本功训练也是对学“滚山珠”人员的初步筛选,能吃苦的学生每天都会坚持来训练,吃不了苦的练几天就不见了踪影。为了能更系统地编排“滚山珠”节目,有时候周末和假期,学生都要留在学校集中训练。
2013年开始,昆寨民族中学的“滚山珠”传承班开始风生水起,先后参加的市级以上大型演出活动。 2013年5月,“欢乐春节——醉美多彩贵州·第三届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活动”演出;2014年5月,“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演出;2015年7月,“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演出;2015年9月,“毕节市第九届旅游发展大会活动”演出;2016年6月,“毕节市乌蒙文化节·第四届文化艺术系列(舞蹈)大赛”决赛角逐及优秀节目展演。

截至目前,王景全培训的“滚山珠”演员已有100余人。他组织和编排的原生态节目,在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中多次获奖。
报道/江婵  编辑/伍贵枝
往期精选


市县宣传部门齐发力,“文军”打响羊场脱贫攻坚战

■“特惠贷”是什么东东?百兴是这样宣传的。。.

蒙骗女初中生做弟媳,涉嫌犯罪被判刑




    关注 珙桐纳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