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湘绣传奇——凤凰苗绣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有一座全国闻名的小小边城——凤凰县。凤凰古城座落在美丽的沱江之畔,大大...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有一座全国闻名的小小边城——凤凰县。凤凰古城座落在美丽的沱江之畔,大大小小的苗家山寨散布在群山环抱之中。苗族,是凤凰县的土著民族,全县人口37万,苗族占70%。凤凰古城的西南方向有一座山,其形状就像是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凤凰县由此而得名。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来凤凰后赞叹不已:“这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小小的凤凰县人杰地灵。说它“人杰”,是因为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总理熊希龄,诞生了文学巨匠沈从文,诞生了艺术大师黄永玉,诞生了美丽的歌唱家宋祖英……..。说它“地灵”,是因为它有美丽的沱江水,雄伟的凤凰山,壮丽的南长城,神奇的吊脚楼…..。而要说把“人杰”和“地灵”完美结合起来的大美、醉美,那就非历经沧桑而风韵犹存的凤凰苗绣莫属了。

中国56个民族当中,也许只有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却凭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教,将流传千年的故事、世代崇拜的图腾、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徒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祭祀的礼仪,并一针一线地绣进衣冠服饰和日常用品之中,世代相传,永不相忘。

苗族的女孩尚在不谙世事之时,就已经跟随大人种麻、纺纱、织布、蜡染,并学着穿针引线,挑花刺绣。她们要在出阁之前绣制好自己一生所需的衣物饰品。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姑娘们在完成一件件绣品,缝好一件件衣裙的同时,也有意无意间为苗族的“无字史书”添加了清丽的一笔,使苗绣艺术代代传承、升华。

苗绣用五色彩线配各色彩布绣制而成。苗族妇女刺绣时不打底稿,不描画草图,全凭自己从小所学的技艺和天生的悟性。她们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来谋篇布局、构图配色。她们绣出的服饰用品最讲究的是对称美——也就是整幅绣品的上下左右,无论图案、色彩、空间和物体大小都要完全对称;充实美——整幅绣品要尽量满绣,不留空白;艳丽美——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苗绣的绣法大体可分为绣、插、捆、洒、点、挑、串七种。一般是先用绣针进行大面积的平绣,然后再根据色调深浅、图案凹凸、以及相互连接的需要,用插、捆、洒等其他方法进行配合,而且还经常采用粘花、贴花、补花和堆花等特有的方法,来实现绣品的构图需要。因此,剪纸艺术也是苗家妇女必备的看家本领。本文展示的实物上的很多图案就是先用彩布剪出,再粘贴绣制而成的。

苗绣和前文中介绍的桃绣一样,都是湖南的地方绣种,是湘绣的一支。据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我国5000年前中原一带的九黎部落。当时的部落首领就是大名鼎鼎的蚩尤。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战争—涿鹿大战中,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今河北。 “涿鹿中原”的典故即源于此)。九黎部落群龙无首,被迫向南向西迁徒,其中一部分人到了湘江流域后定居了下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这部份人的后裔融入了华夏,变成了汉族,并发展出了写实、逼真、精细的刺绣艺术—湘绣;而部落中的另一部分人则继续向南、向西迁徒,其子孙后裔最后分布到了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广大区域的边远山区。其中就有一支定居到了凤凰这个美丽的地方。

关于苗绣的起源,还有一个哀怨动人的古老传说。相传九黎部落在迁徒前是有文字的,但是在迁徒途中被黄河、长江的大水给淹掉了。怎样才能记住迁徙途中的悲伤痛苦、记住将来回家的路呢?部落的女首领兰娟想出了一个用彩线记事的办法:离开黄河的时候在左袖子上缝一条黄线;渡过长江的时候在右袖子上缝条蓝线;过洞庭湖时在胸口处绣一个湖泊状的图案。每翻一座山、每越一道岭都在衣服上绣个符号做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都绣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种图案、记号,这件衣裳就叫“兰娟衣”。从此,苗家姑娘出嫁时,都要穿上一件自己亲手绣的“兰娟衣”,为的是缅怀遥远的中原故土,纪念历尽千辛万苦、坚强而聪慧的先辈。“兰娟衣”上刺绣的各种图案如山川、河流、城池、骏马等实际上就是一部无字的苗族历史,也是苗绣最早的文化渊源。

苗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成了很多的氏族和部落。为了躲避战乱,各部落之间地域偏远、居住分散,而且互不隶属。这是苗族的一个生存特点。他们为了崇拜、铭记自己的祖先和保护神,也为了区别本民族内部的各个氏族,往往会以某种动物、植物或神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或族微,来代表本部落,并将这种标志装饰在服装和日常用品上。这就形成了苗绣特有的主体图案。在苗族各氏族、部落的图腾中,戎氏族以龙为标志、蛮氏族以凤为标志、菱氏族以麒麟和狮子为标志、樊氏族以蝶蛾为标志、盘氏族以狗为标志(后来盘氏族有一部分演变成了瑶族)等等。在主体构图的基础上,各部落的苗绣还有常见的一些配图,往往近山的地方多配以花果、树木和禽兽等。而近水的部落多配以龙、龟、鱼、藻等图案。当然,现代的苗族各氏族间的图腾、纹样越来越相互融合、渗透了。

据考,凤凰县的各苗族部落大部分属于以凤为图腾的蛮氏部落的后裔。难怪他们的先人要将开门见到的山称为凤凰山,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凤凰城了。而且几乎所有的传统苗绣作品,无论服饰还是日用品,上面或主或辅都有凤凰的图案。有的是双凤朝阳,有的是凤穿牡丹,还有龙飞凤舞、有凤来仪……

我们来欣赏几件典型的凤凰苗绣作品:



上图是一件苗家姑娘结婚时用的大型囍幛。长240厘米,高100厘米。绣制年代大约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现在,这样的大型囍幛在凤凰苗寨已难觅芳踪了,苗家姑娘如今结婚时的洞房里也早已不挂这样的饰品了。绣品的上半部分以绿色的绸缎为底,以平绣的手法绣了五个不同式样的花篮。再分别绣上五种花卉:牡丹、桃花、菊花、茶花、梅花。苗家姑娘刺绣花卉时,不一定按什么季节开什么花的规律,也不求把花绣得跟鲜花一样逼真。但一定要漂亮、艳丽、光彩夺目。



绣品的下半部分是这幅作品的主图。它以红色为底,绣的是双龙双凤迎着太阳狂舞,形态夸张、色彩炫丽。既有“龙在上、凤在下”的传统理念,也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喜庆气氛。太阳下面的海浪波纹是借鉴了湘绣中的海浪江牙的传统图案。在主图的两边,对称绣了两只五彩喜鹊在绽放的梅梢上起舞——这是喜上眉梢的意思。整幅作品绣完后,还特意采用了苗绣特有的装饰方法:分别缝缀了两长两短四根如意形状的飘带,飘带上的四面小圆镜在光照下闪闪发亮。最后再用黄色的穗带作为流苏。通过这样一番装饰和打扮,整幅囍幛更显出华彩和飘逸。



上图是一幅苗家姑娘结婚时囍床上用的帐檐。长245厘米,高53厘米,是一件制作于清代中晚期的早期苗绣作品。帐檐的主要构图是用苗绣特有的贴花技艺绣上八个人物图案。



贴花就是先用彩布剪成图样,然后粘贴到底布上,用针脚将其固定,再用银线锁边和装饰。主要人物布置好后,正中央再绣两只五彩的凤凰向着太阳飞来。



代表家有喜事,有凤来仪。绣品的上下左右,还对称地布置了大量表示吉祥喜庆的图案,进行人物间的隔断和画面的点缀。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暗八仙)、梅鹊报喜、彩蝶双飞以及蝙蝠、喜蛛等。



八个人物中的六个童子是民间传说中的喜神——和合二仙。两位骑白马的官员不言而喻说的就是状元及第、一品当朝了。



上图是一件苗家姑娘出门时背在身上的方形绣花挎包。长和宽均为24厘米。其制作和使用约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挎包的正面用蓝色线条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对称地、满满当当地绣了人物、牡丹、菊花、荷花和鱼等抽象图案。



造型夸张、线条粗犷、颜色艳丽,具有浓郁的苗族风情。其刺绣工艺一看就是苗绣中常用的平绣、挑绣、堆绣等针法,体现出对称、充实、艳丽这种典型的苗绣风格。

结合上面三件苗绣作品,我们可以总结出苗家刺绣与其他刺绣相比、所体现出的鲜明民族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是色彩鲜艳明快,使人一看就能产生爽朗炽热的冲动。图案和画面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颜色,使主色显得特别艳丽浓烈。

二是构图和造型夸张生动。苗绣的图案一般不须事先绘制,而是直接来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它是苗族妇女在对大自然中花、鸟、虫、鱼等进行认真细致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抽象,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来表达她们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和梦想。例如图一中的双龙,嘴大、冠红、须长、齿利、眼睛炯炯有神,形体五彩缤纷。周围鲜花、祥云环绕,既变形,又夸张,但十分生动可爱。

三是构图讲究对称和谐,形态自然。无论是人物还是龙凤、花草、还是鸟兽虫鱼,都要求对称排列。以上实物都是对称排列的典型例子。

四是不同形态的物象自由组合,情趣盎然。苗绣不受自然形态和时空的约束,但却十分注重情趣和心态的表现。每一个画面完全凭刺绣者自己的想象、情感来进行自由地倾泄和挥洒。她能让桃花、梅花、菊花同时绽放,也能让天上地下的人、神、兽共舞,这种原始、自然的表达方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特有的异族风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苗绣的这些特点,与苗家人热情、直率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有一首优美的凤凰苗歌就唱出了苗绣的用途和苗家姑娘的多情;

 
凤凰山下绣凤凰,
绣好凤凰送情郎。
凤凰飞到苗山寨。
阿妹阿哥情意长。


按此二维码  关注野云


    关注 水闹云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