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極致的中國 “匠人文化”——訪北京工美集團鏨刻大師孟劍鋒

 

2015年,央視播放了《大國工匠》系列專題片。系列片裏,沒有領導,沒有專家,祗有在生產一線的“當代匠人”。在他們眼中,財富和地位並不重要,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精益求精,做好本職工作,才是他們的追求。...

2015年,央視播放了《大國工匠》系列專題片。系列片裏,沒有領導,沒有專家,祗有在生產一線的“當代匠人”。在他們眼中,財富和地位並不重要,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精益求精,做好本職工作,才是他們的追求。

回顧中國歷史長河,中國人的骨子裏一直存在著“匠人文化”。早在春秋時期的魯國,被尊為木匠、石匠、泥水匠祖師的魯班,他所宣導的“勤奮傳承規矩,巧妙創新工具”就是“匠人文化”的最好體現。匠人文化是一種堅守、一種敬天畏人的信念,是匠人對傳統工藝追求極致、是對使用者不斷揣摩和用心。他們把傳承的工藝在時間的磨練中,傾注於一雙巧手,鑄造著東方神韻,仍鍥而不舍、匠心不已。

為此,《東方文化》特別採訪了北京工美集團的國家高級技師孟劍鋒,和他一起聊聊傳統鏨刻手藝,共同感受中國“匠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孟劍鋒接受東方文化記者採訪
傳統工藝在雙手中傳承、升華


孟劍鋒說鏨刻是一種傳統金屬工藝,金屬鏨刻在春秋戰國達到鼎盛時期,吳國有干將、莫邪善於鑄劍,鑄劍的同時要在劍柄上鏨刻花紋,還有“吳王矛”的銘文,都是早期鏨刻藝術的最好體現。十多年前,孟劍鋒從他的師父那裏傳承了這門流傳幾千年的老技藝,並在自己手中已繼續揣摩和研究十多年。鏨刻手法巧妙無窮,講究手的巧慧、手的經驗、手工的審美效果。鏨刻的製作工程比較單調,鏨時祗用小錘持續不停地敲擊鏨子,但在金屬表面上行走出的圖案卻十分精細,線條既如流水般圓潤、自如,又如岩石般尖銳、起伏,變化自然,如龍鳳是愈要升空的,如花鳥是鮮活靈動的。


鍺銀寶瓶·安掛墜-鹿銜靈芝款
匠人工藝,講究心手相應


孟劍鋒說:“要鏨刻一件值得欣賞的作品,既要有鏨刻的堅實功底,又要對作品有深刻的領悟,能用雙手實現從平面到立體的工匠思維,並靈活運用多種技藝,做到心手相應”。如APEC會議的國禮《和美》純銀鏨刻絲巾果盤,其果盤上固定的絲巾,在視覺上是浮動的,絲滑的、凸起的立體效果。製作中若要實現這一效果,需要有豐富經驗和技藝積累,還要有製作團隊從設計到成品的十幾道工藝攻關,還有如採、簪、搶、頂等多種工藝的靈活運用才可以完成,這樣鏨刻出來的絲巾才有能讓人細細品味、驚嘆不已的欣賞感。目前來講,先進的機刻生產工藝,是不能完全代替手工鏨刻的,祗有手與心的結合,才是藝術“活”的體現。


吉祥門海
鏨刻是藝術對象的精神再現
孟劍鋒說:“每一件作品,都要依據作品的要求,製作一套獨有的鏨刻工具,如錘子、鑿子、墊子等,這些工具一定要自己親自製作,用起來才得心應手”。製作中,要思考作品的“精神”,思考用怎樣的鏨刻手法,如何去實現,這些都必須自己探索。當刻刀在金屬表面上行走、描花,錘子敲鏨子,錘子緊跟鏨子,手指捏鏨子時轉、抬、運刀等等,這個過程是一種心性與技藝結合,是對內容的升華。


乾坤六合宣德爐
傳統工藝,融入人性化創新


產品外觀精美、安心和貼心設計,才是受到消費者喜愛的真正原因。要很精緻、實用,一看就想買。為滿足這一需求,孟老師和他的團隊,開發研製了鍺銀飾品。鍺具有消除疲勞、防止貧血、提高新陳代謝等功效。用現代工藝把鍺和銀相融合,再用鏨刻工藝、鏨雕傳統圖案,最後手工打磨成精美飾品 。這種飾品對人體的穴位有舒筋活血、養心安神的作用。鍺銀飾品從小巧精美的按摩指環,到淳樸民風的頸圈、到老年人的實用精緻配飾,都融合著傳統鏨刻、手工研磨、立體雕花等多道工藝,和貼合百姓生活的人性化設計。

採訪最後,孟劍鋒表示,希望年輕人在浮躁之風中,能沉心靜氣來瞭解這種傳統工藝,若能喜歡、繼承和發揚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天工開物,隨物賦形,讓中國傳統工藝凝聚在精美絕倫的作品上,世代相傳。讓“匠人文化”宣導的堅守、傳承和創新,成就中國製造業的獨特東方風韻。

(本文圖片由北京工美集團提供,均為孟劍鋒作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关注 东方文化杂志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