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彷徨中的“唐人街”

 

五月的加拿大,在卡爾加里,風微涼,陽光一如平日裏的和煦燦爛。第一個週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行走”時間。從2007年開始,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末,世界各地都會掀起一場名為“簡的行走”的自由運動。...

五月的加拿大,在卡爾加里,風微涼,陽光一如平日裏的和煦燦爛。第一個週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行走”時間。從2007年開始,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末,世界各地都會掀起一場名為“簡的行走”的自由運動。這是一場由志願者和各地的社區團體自發組織的民間活動,旨在通過行走去重新認識並發現鄰里社區中,那些就在身邊卻被忽視的事物、歷史、文化,還有居民們正在面對的種種話題。之所以被稱為“簡的行走”,是為了紀念一位曾經為維護社區利益而挺身奮戰的偉大女性,她就是著名的美國記者和城市活動家簡·雅各斯(Jane Jacobs),她對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城市發展,被譽為“美國城市教母”。2016年,恰逢簡·雅各斯誕辰100週年,世界各地“簡的行走”活動更是如雨後春笋,遍地開花,輻射範圍已經蔓延到全球六大洲的190個城市。

卡爾加里可以算是這場全球運動的老朋友,在過去的八年裏,“簡的行走”已經成為卡城市民樂於參與的一項年度活動。其中,由當地華人組織的“唐人街”行走主題也已走過了七個年頭。祗是,今年的“唐人街”行走似乎有所不同,參加的人數達到了上百人,比往年多了不少。這或許與幾個月前剛剛發生的那場轟轟烈烈的“保衛唐人街”運動不無關聯。


在唐人街的深巷中,行走者參觀牆壁上的壁畫。
驕傲與脆弱


卡爾加里唐人街,迄今已有106年的歷史,被稱為世界上最乾淨的唐人街。它座落在卡爾加里市中心,是加拿大第四大唐人街。雖然面積不大,但算的上是五臟俱全。各類中國餐館、書店、市場、藥店、旅行社、中文學校、文化中心、公園等應有盡有。生活在這裏的老移民年紀最大的已有90多歲。

2016年初,有市議員提出卡爾加里唐人街發展明顯滯後,與周邊日益繁榮的社區發展不匹配。於是時隔30年後,卡爾加里市議會重新動議唐人街區域發展規劃,推動該計劃的開發商還向政府申請在唐人街的心臟位置建一棟約30層的高層建築。這與目前周邊所允許的樓層高度15層相去甚遠。消息一出,社會譁然,並立即招致唐人街的老街坊和商戶們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政府的這一舉動會破壞唐人街原有的風貌,若其它開發商如法炮製,唐人街的文化必然會遭到侵蝕並終將消失。於是,一場“拯救卡爾加里唐人街”的保衛戰在華人社會中打響,他們迅速成立了臨時關注小組、“我愛唐人街”等團體,並號召卡爾加里華人簽署請願書,在市政大樓前組織遊行,向政府呼籲停止“唐人街地區重建計劃法案”。

這些華裔就像當年為阻止美國政府在紐約曼哈頓城區修建高速公路的簡·雅各斯一樣,為維護社區利益而努力行動著。這場聲勢浩大的保衛社區之戰不僅引發了加拿大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更燃起了廣大卡爾加里市民對唐人街的興趣。因此,“簡的行走——走進唐人街”自然成了今年卡爾加里六十多個行走主題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一支。

作為一個居住在卡爾加里,並不常光顧唐人街的中國人,跟隨“簡的行走”走進唐人街,漫步於每一條街道,細細地審視這裏的每一座建築,慢慢品味它所散發的獨特魅力,欣賞讚嘆中卻有一種糾結,一種失落在不知不覺中悄悄爬上心頭。

和世界上其他城市的唐人街一樣,卡爾加里的唐人街處處彰顯著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味道。隨處可見的中文招牌,大紅大漆的亭閣樓臺,描龍畫鳳的華表紅柱,讓人置身其中,仿佛一下穿越回歷史中的那個東方國度。由霍英東先生捐資,參照北京天壇祈年殿所建的卡城中華文化中心是這裏最顯眼的建築。遠遠望去,好似真的把北京的天壇搬到了這裏,藍頂紅瓦,金碧輝煌。那些出自22位中國工匠歷時4個月精心打磨而成的精美手繪,用金箔貼成的金色圖案,引得隨行的加拿大當地行走者嘖嘖讚嘆。同樣令他們驚嘆並深感興趣的還有街區中不時出現的一幅幅中國特色的壁畫、雕塑:活靈活現象徵幸運的金獅,樓頂高層刻畫的紅雙喜字,綠樹掩映下的“福祿壽”,造型獨特的金木水火土,還有抽象的牛郎織女,無一不在給人們視覺衝擊的同時,傳遞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行走者看得認真,講解的志願者也說得起勁,臉上還不時流露出一絲自豪的表情,我們心裏的小驕傲也一點點彌漫開來。


卡爾加里中華文化中心大廳的穹頂。
然而這樣的小情懷卻在人不經意的轉身中就觸碰到了它的脆弱。隨著腳步的深入,我們走進了一條夾雜在中餐館樓群裏的深巷。意外的是在這條陰暗的,且彌漫著垃圾箱陣陣臭氣的巷子裏,破舊的牆壁上竟隱藏著幾幅巨大的壁畫:一面是英文書寫的華埠移民歷史;一面是中式古典建築的樓宇和海外的中國餐館裏才有的幸運餅乾;巷子的兩側則畫滿頗具童真的油彩,畫面裏竟然還有台灣的101大樓、上海的世博館等現代化的中國建築。行走者們一邊手掩口鼻,一邊還是忍不住紛紛駐足觀賞。如此優美的畫面卻隱藏在這樣一個不易被發現,即使發現也很少有人會進入的灰色地帶,不禁令人黯然。站在巷子的盡頭回首,卡爾加里最現代的弓樓建築的身影恰巧出現在巷口的中央,巷內巷外,雖在同一片藍天下,卻仿佛跨越了一個世紀。再想起剛剛一路走來,唐人街四周的高樓林立,股股車流,被現代城市包圍的唐人街就更顯得多了幾分落寞,恍惚中開始理解為什麼在時隔30年後,還會有人提出重建唐人街的提案。


隱藏在唐人街深巷裏的壁畫
明天不彷徨


其實,海外唐人街的生存與發展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卡爾加里唐人街也祗不過是海外唐人街現狀的一個縮影。著名學者李歐梵曾說過:“在外國人眼裏,唐人街是‘小中國’,它延續的是中華文化。對外國人來說,唐人街是認識中國的第一步。”的確,太多外國人在去過中國之前,總會把唐人街當成了中國真實的樣子。

22歲的Richel是土生土長的卡爾加里人,她沒有去過中國,但熱愛東方文化,喜歡吃上海炒麵和薑汁牛柳。這裏說起薑汁牛柳,不得不解釋一下這道在中國都沒有人聽說過,卻被卡爾加里人民視為最流行的中國菜。這道菜來源於卡爾加里唐人街上的中餐館,由老一代的中國移民結合中國飲食文化和卡城當地的飲食習慣創造而來,現在已經成了卡爾加里中餐的代名詞。這應該也算得上是中國飲食文化在異域的創新發展了,所以守護和發展似乎在瞭解了兩國的差異與喜好之後,還是可以合二為一的。Richel說從她十幾歲開始,全家人就經常會在週末約朋友來唐人街喝早茶,唐人街的樣子十幾年來一直如此,連他們去喝早茶的那家餐廳都沒有任何變化。她有點調皮地問我們:不是說中國進步很快嗎?為什麼唐人街一點改變都沒有?

這是不是要歸功於當地華人對唐人街的守護呢?隨著新一代移民和留學生融入主流社會的能力提升,今天的唐人街作為華人聚居地的功能正逐漸減退,但它始終還是中華藝術、歷史和傳統的守護者。所以守護唐人街,為保存文化原貌不被破壞無可厚非,唯一要思考的就是在社會飛速進步的今天,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而唐人街卻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停滯不前,成為生長在現代化的外國和現代化的中國之外的異類,這究竟是對文化的珍惜還是對文化傳承的阻礙?唐人街的未來該何去何從?是發展還是無聲無息地做城市裏沒落的貴族?這始終是要面臨的選擇。

唐人街的尷尬和彷徨在加拿大這個向來以多元文化著稱於世的國家,並非個例。雖然加拿大大度地包容著世界各國的文化融合發展,但對於自己國家的“原住民文化”如何在現代化的社會裏生存延續,也同樣存在著與唐人街一樣的困惑。獨特文化的守護與發展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面臨的共同課題。

簡·雅各斯在她最著名的那本《美國城市生與死》中寫道:城市有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所需,祗因為它們是被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所創造的。唐人街的未來不應彷徨,無論它落後還是發展,始終都是每一個海外華人可以排遣鄉愁的地方,是海外中國人的根和精神家園。

“沒有什麼路,比雙腳更長”,也許你我都曾經是某位行色匆匆的路人甲,從未真正留意過每天生活的城市、社區裏有多少動人的故事,當真正放慢腳步,才會發現原來可以收穫不一樣的感悟與豐滿。這或許就是行走的意義吧。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关注 东方文化杂志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