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中最有特色的一笔是怎么写的?/笔锋怎样才算打开?

 

海昏侯木简上有这么一笔,在其它出土的汉简中也屡屡可见,成为汉简书风的一大特色,这一笔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雅合杂谈】



作者:梓堂

摄影:清和



在海昏侯刘贺墓里,出土了许多带有文字的木简,其中一块隶书墨迹是这样的。



其中有一个“使”字。



“使”字最后一笔“捺”,粗细程度明显增大,而其它字的笔画却都明显要细很多。

在出土的很多汉简中,也时时出现这么一笔,粗壮、浑厚,与其它细的笔画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极富特色,成了汉简书风的一大标志。



上图居延汉简中右边木简最后的“夹”字,最后一笔尤为丰膄、健壮。



上面两块木简中“建”字的捺笔和“吏”字的捺笔,和其它细的笔画比起来,变粗的幅度明显更大了。

汉简中的捺笔大幅度地写粗是较为常见的,其它笔画也屡见不鲜。



还有“年”字的竖画和左边的“一”字,笔画逐渐变粗。



上图中左边的“年”字,笔画呈弧度状的内向绞转变粗。



“乃”字的末笔,粗而厚重。



汉代书写汉简的毛笔笔锋有多大呢?从出土的这支来看,笔锋的直径很小,在没有磨损以前,笔锋的长度一般也不会超过3厘米。

而木简又不像宣纸,渗墨的程度非常小,靠湮渗墨来变粗是不可能的。

刚才讲的那些笔画到底是怎么写粗呢?



这是武威汉简中的一块,其中的“二”和“不”,来看看当代的书法家是怎么临写这两个字的。



在这个视频中的“二”和“不”的最后一笔,这位书家是通过多次的提按,重复叠加笔画写粗的。

这个“粗”其实是画出来的,而不是一笔写成的。点画扁平无力,棱角横生。

汉简的爽利、劲健一点皮毛都没有挨到。

这样写汉简,一来写得难看,二来速度太慢,工作效率太低,就是把字写小了,速度也快不到哪里去。

如果在古代,薪水怕是领不到了,而今天还可以在大学做个领高薪的教授。

这位书家的毛笔蛮大的,笔锋也够长,笔锋的直径也不小,他也把笔锋往下按了,但无论怎么写,怎么用力下按,都不能一笔写粗。

他讲他是意临,但意临跟把汉简的字临大还是临小,没有关系。

意临,不拘泥字形去临写,但要遵循法度,而不是无中生有的乱临。



汉简中的那些笔画,古人用笔锋直径那么小的笔,是怎么一笔写粗的呢?

显然不会是用了一支小笔去写细的笔画,然后再换一支特别粗的笔去写粗的笔画,如果那样就搞笑了。古人水平高者呢。

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如何打开、铺开笔锋的问题。

怎么打开、怎么铺开笔锋?

有朋友讲这太容易了,还用问吗?

用力往下按,笔锋就变粗了啊,往上提,笔锋就变细了啊。

可视频中那位仁兄就是这个方法,但为什么还是一笔写不粗呢?

到底怎么才算打开笔锋呢?难道还有其他的方法?

我们先找出一支跟古人写汉简用的差不多大小的毛笔。



上图中,笔锋的直径长度是1,从笔尖到笔锋最大直径处长度是2。



中锋下按完全铺锋,如果不考虑渗墨的因素,最粗也就是达到笔锋的直径大小,也就是前面毛笔示意图中1的长度,也就只能写这么粗了。



而侧锋绞转完全铺锋写竖,可以写到多粗呢?同样不考虑渗墨的因素,最大可以无限接近从笔尖到笔锋最大直径处的宽度,也就是前面毛笔示意图中2的长度。

这下子,我们发现竖的宽度可以增大好多倍。





同样的,侧锋绞转铺锋写横也比中锋下按铺锋写横的宽度大了几倍。

同样一支笔,用不同的用笔方法去写,原来粗细的变化可以这么大。

侧锋绞转入锋和完全铺锋时笔画粗细的幅度可以达到多大?

这个幅度就是笔尖的大小,和从笔尖到笔锋最大直径处的对比幅度。

汉简中用的大都是紫毫,弹性极强,如果一味地去提按,在木简上是达不到“入木三分”的。

写到这里,会有朋友问,你讲侧锋绞转铺锋看上去跟偏锋是一样的哦。

是的,如果从完全铺锋的粗细程度来讲,同样一支笔,侧锋跟偏锋最大铺锋时的粗细程度是一样的,但写出来的点画力度却是截然不同的,侧锋点画会厚重许多,而偏锋的点画会扁平许多。

另外在粗细的变化上,偏锋铺开锋了,但想收细,还得靠提笔,而侧锋绞转不需要提笔,铺开锋的瞬间,蹲锋让笔锋自己绞转着收细,没有向上提的动作。



汉简中这些富有特色的笔画,都是顺势自然而写,有的是下笔切入再逐渐绞转打开笔锋,有的是下笔就完全铺锋,外形各有不同,但都遵循着侧锋内向绞转的法则,书写速度极快,点画干净利落。

今天很多人讲,为什么写不到古人的水平,讲古人的纸是不渗墨的,所以很多人建议用毛边纸、熟纸去写;也讲古人用的毛笔,硬度和弹性极强,但说归说,且不讲我见过的最硬的竹丝笔,而用紫毫、猪鬃、瘦劲笔去写的又有几人呢?明白这个道理,却不敢去做,还是等于没说,即便说了,也是光讲对自己有利的。

硬毫因为弹性强,如果不是侧锋绞转,而是中锋提按去运笔,线条大都是光溜溜的,粗细变化不太容易写出来,用力往下按,笔锋会乱蹦乱跳,导致棱角横生,点画会拖泥带水、不干净,操控实在不易。

清中期以来的书法家,能把笔锋完全打开的已经不多了,而又能写得爽利劲健的,更是稀若星凤。

无论古人汉简的隶书,还是秦简的篆书,在木头上写的这些墨迹无不合乎法度,跟后期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都是一法,所不同的只是字体、字形上的差异。

2016年11月5日梓堂于深圳瞻淇室
前期文章


讲书法,有这样胡说八道的吗?

到底是一笔,还是两笔?

读帖,你真的看懂了吗?

王羲之这一笔,看看有几个人写对了?

王羲之到底神在哪里?

我们与古人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这块碑,让无数碑帖专家栽了跟头

《端州石室记》存世最早拓本现世/邓尔雅、黄般若藏清早期拓本


    关注 雅合文化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