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合鉴赏】——如何辨别郑板桥书画的真假(1)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1765),扬州八怪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书画家。”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他的书...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1765),扬州八怪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书画家。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他的书画一直倍受热捧。

但真假怎么辨别?

我们先找件参照物,看看什么是真的。

书画同源,我们先从郑板桥的书法真迹谈起。

从他的书法用笔方法中,一窥端倪。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四川博物院就藏有郑板桥“六分半书”的真迹。





这是郑板桥为自己所收藏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拓本写的四篇序跋中的一篇。

郑板桥讲"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

我们就看看他讲的这个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法?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用笔方法?

郑板桥的书法用笔也是侧锋为主。

只不过做不到每一笔、每一处都能侧锋绞转,往往其中还夹杂着偏锋、中锋。

这就导致同一个笔画、同一个字内点画强弱互现。

“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竭,加以唐末丧乱,人物雕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苏轼)。

完善的笔法在唐末失传,虽然经过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书家的追根溯源与试图重建,但还是江河日下、日暮途穷。

无可奈何花落去!

到了清中期的时候,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郑板桥、伊秉绶等书家为中国传统书法发出最后一缕光芒。

小编从永字八法的各个点画,对郑板桥的这篇题跋进行分析。

这篇题跋中,郑板桥写得相对到位的是捺笔。





无论各种外形的捺笔,笔锋大都能绞转起来,笔力如一,失误较少。

他的捺笔比伊秉绶要好多了。

伊秉绶这一笔中锋居多,写到最后总要回一下锋。

横画中短横要好一些,长横力度要差些。

”丿“画,也就是”掠“笔,锋能动一些,但有时候由于下笔取势或动手腕的原因,就变成了偏锋、中锋,力度就弱了下来。



“钩”也就是“趯”笔的水平相对差些,这一笔黄庭坚也老写不好。

郑板桥到了晚年也还是没有写好。





郑板桥自己最为得意的《新修城隍庙碑》中的点画,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古代的碑刻就是这样,写不好的点画,刻到石头上效果也还是不好。

没有正法相传就是这个结果。

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但缺乏高人指点,想改也难啊。

想把“永字八法”里面八个点画都学好,又能举一反三,在各种书体中灵活运用,实在太难了!

其实,从唐末开始早就成老大难了。

小编前面讲过,侧锋用笔,因为有绞转,会产生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被释放后可以使笔锋自动收拢、收细。

侧锋由粗变细,本质上是一种圆的直径和面积逐渐递减并叠加起来的圆细。


而中锋变细,是靠提笔,靠减少笔锋与纸等书写材质的接触面积来达到笔画收细的目的。

这种细,本质上是笔尖到笔腹的一种三角形面积逐渐递减的尖细。

侧锋绞转的变细,更像是一颗发射出、旋转着前行的子弹头。



郑板桥书法点画的变细,侧锋用笔的时候,笔画也能自动收细,如他擅长的“捺”笔。

而掌握不好的笔画,当中锋或者偏锋收尾时,也就只好靠提按收细了,容易导致某一截有力,某一截无力。

好了,小编找几件署名郑板桥的书法作品,来看看是真的还是假的。

1、扬州博物馆藏行书七言诗



这件作品,全是中锋用笔,而且是极软的羊毫写的,笔锋都散掉了。

想把笔由粗收细都难啊。

郑板桥用的毛笔是硬毫,这一点请记住。

水平太低!赝品无疑!

2、首都博物馆藏行书



这件呢,初看上去比上一件好一点。

但还是中锋为多,夹杂着一些偏锋。

没有一笔是侧锋。

没有绞转,还是收不住笔!

点画的厚重更无从谈起。

也是赝品。

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行书



这件作品所署年款乾隆丙子(1756年)。

字多,看上去龙飞凤舞,但也是中锋和少量的偏锋用笔。

同样的问题——也是靠提笔收锋变细。

也是赝品。

4、扬州博物馆藏行书



这件跟上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行书诗,年款同为乾隆丙子年,也就是1756年所作。

但本质上差别大了。

这件点画沉实厚重许多,侧锋用笔为主。

前面讲的为圣教序的写的题跋是1752年。

写这件作品时,又过去了四年,虽然一些用笔的毛病没有多大改变,但爽利了许多。

真迹无疑!

5、国内某博物馆藏七言对联



这件作品所署年款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郑板桥死于1765年。

晚年的郑板桥,侧锋用笔更加熟练,点画也更为厚重。

但这件七言联却是中锋用笔,提按动作明显,线条软弱。

当为赝品!

6、七言联拓片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件是郑板桥的名联拓本,虽未署年款,但为晚年佳作无疑。

用笔比早年沉实厚钟很多,而这份沉厚不是来自于体力。

”不用力,点画更有力“的道理,估计他也体会到了。

小编请大家注意下联中“新”的最后一笔“丿”。

这一笔像极了他画的兰叶,挺拔有力,富有动感。

这一笔包含了侧锋用笔中的蹲弹技法,在他的画作中也屡屡可见。

在【雅合鉴赏】——如何辨别郑板桥书画的真假(2)中,小编将继续通过对他用笔方法的分析,来讲述如何辨别郑板桥画作的真假。


    关注 雅合文化传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