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圩日

 

慢慢没落的客家圩日。...



在客家民间的口语中,一般把乡镇称为“圩”,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称为圩日。





圩日到了,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常用品挑到乡镇所在地去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圩场高声叫卖,需要购物的村民们带上钱往圩场赶,这叫“赴圩”。

买卖双方完成了交易,带着胜利果实回家离开圩场,叫“散圩”;圩日的第二天叫“圩背日”,是最没有生意日子,一般圩里商贩都在这个时候进城采购或补货,为下一个圩日做好准备。



各乡镇的圩日各不同,一般分为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两个相邻圩镇的圩日不会重复,这样就能让买卖双方都有交易机会。各圩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圩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牲畜类的有“鸡行”“鸭行”“猪行”;服装类的有“布行”等。一般圩日最热闹的要数另类的小商贩,如卖老鼠药、卖蛇药、卖跌打药的,还有算命的。



卖跌打丸的则早早就把砖头摆在摊位上准备给大家表演单掌开砖,功夫带解了又系,气运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见他开打;算命的故作神秘,摆开了八卦生辰,要给你指出一条富贵之路。关于他们的圈子有个很酷的说法,就是金庸笔下的 “江湖”,只是江湖少见侠客而已,客家人通常也把这些人叫做“走江湖的”。

赴圩的人带着胜利果实回家离开圩场叫做“散圩”。“散圩”的时间不等,按各圩场的情况而定。有的圩一般到上午11时已经散圩。



以前,客家地区的男女婚嫁普遍采用相亲形式来选择对象,圩日是相亲最佳的日子,在媒人的牵引下双方父母带上自己的孩子在圩上的小饭店会面。客家地区的“圩日文化”有着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组成部分。



请点击下方二维码,长按关注,你会喜欢上客家.


    关注 厓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