暧昧与难舍: 大半截胡同的偶遇

 

9月26日-10月7日|遇见什刹海|大半截胡同7号展览...





9月26日下午3时,遇见什刹海活动在大半截胡同7号展览开放,开幕式当天首先由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珩和上布素麻设计师杨磊为展览进行开场介绍,随后到场建筑师及嘉宾们换上麻制服饰进行了一场建筑界的“时装秀”,正式为这次的展览活动拉开序幕。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大半截胡同:东西走向,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因胡同短且窄,东口不通行,故称半截胡同。清末东延至光泽胡同,方能通行,但名称未改。

大半截胡同与新街口北大街相连,在3号左右的位置开始胡同向西北方向右侧延伸,而另一侧则是著名的积水潭医院的一个小门,如果说在转角之前还是大家印象中医院门口的嘈杂记忆和新街口闹市的乐器行、服装店繁华的商业景象,3号以后的小街所独具的市井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了——有人在路边的树上挂一根绳子把鸟笼吊于空中,有人则在路边摆起桌子下起,所有的胡同亦是如此——大隐隐于市。


居住在此的街坊及日常的休闲活动


大半截胡同7号入口


这次大半截胡同7号的展览场地是由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和建筑师跨界的服装创意品牌“上布素麻”合作来进行临建展厅的设计与搭建。展场一侧的钢板临时展墙上是对于此次“城市延长线”改造思路的阐述与分析,展厅内则是两组概念模型,另外一侧展场则是用室内陈列麻制作品及生活缝纫器具来进行展示,其试图展现出一种张力——永久与临时、工业与自然、坚硬与柔软、时尚与生活——介于事物两面性之间。

俯瞰展场


麻绳编织——代替高差的悬空地面层


临时展览的空间布置将已经拆除的原有院内临建的轮廓用脚手架的形式呈现地同时在保留地面高差的条件下使用麻绳编制成网创造了悬空的软性地面层。


展览空间被无法透视的钢板和模糊视线的麻绳所分割
而脚手架空间中代替墙面的有整块钢板、也有竖向麻绳排列做出模糊边界的空间分割。在短短二十余天的搭建过程中大半截胡同7号就已经引了街坊四邻的好奇,在搭建过程中经常会有街坊想进来一探究竟,孩子们也都充满好奇的在麻绳编织的悬空地面层上跳跃、玩耍。



开幕现场
参展设计师采访

刘珩:很感谢主办方的邀约,作为南方的建筑师工作室有机会在北方进行设计,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经验。

其实我很喜欢这种类型的改造——它不是一个标志性或者说至关重要的文物建筑,但是一个承载了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文化、具有典型的空间肌理发展特点和浓厚市民生活的历史建筑和街区。比起文物建筑,这类历史建筑有更大的改造余地和创新空间,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中间状态”(in between)。建筑师如何在这记忆和未来生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和创新,是我和我的事务所在多年实践中所探索的一条道路。

在短短三个星期的布展改造过程中,我们首先合作进行了院内拥挤的临时建筑的拆除工作,还原四合院的亮堂和尺度;继而重新植入一种临建——建造用的脚手架,去勾勒原先加建并已拆除的建筑体量和轮廓,作为方案展览和服装展示的“基础设施”;上布素麻的主材“麻”给了我非常重要的灵感,拆除临建后的院子留下了高低不平的高差,如何克服高差并充分利用“麻质材料”的弹性优势,是我们这个空间重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麻绳编织的地毯平面,既有自然朴素的质感,克服高差的同时又能受力、有韧性和弹性,可以成为人们在院子和地面上的另类体验;还没开幕,邻居的孩子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来玩耍和跳跃,非常开心。这次将工业和自然两种不同的质感放在一起,从材料,建构到空间的新尝试以及快速的建造过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给未来此地的永久改造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参考及沟通方法。

因为新的尝试,这次活动中我们重视过程多过于追求结果,大家一起在目标一致的情景下完成这样一个实验,让建筑师与施工与社区产生互动的同时迸发出新的可能性,这种“开放”的实验也许可以为四合院、乃至老城区改造发展提供一个更优质的未来。

“城市延长线”展览区域及概念模型
杨磊:其实就自身想法而言,和刘珩老师的合作设计概念是十分相通融合的。我也希望做出一个开放体系,所以基本没有改动原有的建筑部分,而在加建区域采用一种临时脚手架和麻绳编织的方式进行布展。

就是希望以后也有不同的人可以加入更多带有自身特质的内容。就如同刘珩老师城市延长线的概念,把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四合院,让不同的人、概念都可以汇聚于此。

这次活动我也认为最大的体会不是设计或方案,而是整个过程,尤其是和整个搭建团队的师傅一起完成尝试,之前在麻制品上并有有做地面层的这种经验,所以从师傅搭建期间,无论从受力、拉结方面乃至结构方面都在过程中得到学习。

上布素麻,麻制品展示
编辑:CHYdra , LAX

关注遇见什刹海,点击链接阅读往期经典

展览深度报道:

胡同老人儿童之家:张轲对“大杂院”新可能性的研究与探索|遇见什刹海

“融·合院”:融合邻里亲情的四合院与您相约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 | 遇见什刹海

“在园“:一个装载天、地、人、神的交融之园 | 遇见什刹海

有品位的光 · 有品位地玩 | 遇见什刹海的“在园”之光遇见金奖: 什刹海的温情遇见

九个院子方案+布展介绍:

柯卫+溪山清远: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

崔彤+建筑之外:来这个立体园林,沐浴一次禅师讲堂的精神洗礼

章明×张姿+尖叫设计:冷淡风的胡同深处,竟暗藏了一个花花世界

李亦农+品那儿:邻里交流的融合空间

张轲+锐驰:集成空间的集成生活

刘克成+虫儿影像:住民宿,还能当图书馆馆长?

刘珩+上布素麻:最小的大院与胡同里的开放城市

李兴钢+智库咖啡:在什刹海老院里叠合了层层空间,飘出阵阵咖啡香

王维仁+理想国:北京胡同四种院落的空间原型

遇见 | 走进什刹海的九个老院子

访谈:

李亦农:什刹海,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

王维仁:四合院更新的精神 | 遇见什刹海

刘珩:学习历史,引入未来 | 遇见什刹海

九位思考者诠释别样四九城 | 遇见什刹海

内容:

不够看? 喜大普奔! “遇见什刹海”延期至10月16日“遇见什刹海”盛大开幕 |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古典遇上经典: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首演在即|遇见什刹海活动报名

“回归·院生活”——乐春坊1号试点示范院落 | 遇见什刹海九月!来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

遇见什刹海 | 约会设计与艺术
UED官网
www.uedmagazine.net
媒体合作邮箱
Zhaomingcbc@qq.com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关注 UE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