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赫尔佐格:从生态到建筑,从技术到自然 杂志精选

 

托马斯·赫尔佐格的建筑中所蕴含的,正是现代建筑长期以来被人们所认可的东西。...

Reflections on Pioneering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关于引领可持续建筑的思考

托马斯·赫尔佐格

托马斯·赫尔佐格Thomas Herzog

托马斯·赫尔佐格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

其设计作品,从小型住宅到大型展厅,都出色地体现了生态理念;他在太阳能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评价。



中国于 1999 年承办了三年一度的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大会,共有 100 多个国家代表出席。中国顶尖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 建筑院系得以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类似的会议相继举行,当地政府部门也更多地参与其 中,学术文献更是愈来愈多,时常还会出现英文版本。 现如今,中国的领导层已经把能耗、气候变化、自然 保护和健康饮食等问题放在首要置,上升为官方信 条,可持续问题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中国早期的建造大潮里,“资源消耗”、“生态建筑” 或“生物气候建筑”一类的概念只是停留在学术探讨 的范围内,很少被提及,更不要说为大众所接受。然 而,人们对这一课题从毫无准备忽然变得格外重视, 以至于将其规定为规划和建造的优先指标。所造成的 结果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德国非常相似,虽然德国没 有中国这样大的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作品 中始终践行 2000 年前罗马哲学与政治家塞內加的一 句格言 : 以理训诫,道阻且长 ;以例明示,直截了当。(longum iter est per praecepta, breve et efficax per exempla.)因此,这篇文章会以本工作室的几个代表作品和本人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做的一些研究为例, 探讨可持续这一课题。
雷根斯堡住宅,德国 雷根斯堡,1979年


高效的形体——全方位互联规划的目标

事实上,我始终认为建筑师需要有“全局观”,只有对决定建筑最后形态的各个维度都有所了解建筑师才能去统筹协调整个项目。因此我认为建筑师有必要对建筑的主要次级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设计者如果希望提升建筑能源系统效率,需要明白决定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是房间的布局朝向和结构细节,如材料及其颜色和表皮特性的选择,与外界的接触程度,平面的安排,外立面的分割和造型等;清楚结构是建筑内各种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知晓如何将积极的能源设计策略应用到采暖、制冷、照明和通风等方面,也应意识到在对这几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足够了解之前是不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设计的。就如同一名医生在做手术时也必须知道如何保持病人基本新陈代谢的稳定一样。
设计者如果希望提升建筑能源系统效率,需要明白决定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是房间的布局朝向和结构细节,如材料及其颜色和表皮特性的选择,与外界的接触程度,平面的安排,外立面的分割和造型等;清楚结构是建筑内各种载力相互作用的产物,知晓如何将积极的能源设计策略应用到采暖、制冷、照明和通风等方面,也应意识到在对这几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足够了解之前是不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设计的。就如同一名医生在做手术时也必须知道如何保持病人基本新陈代谢的稳定一样。
多年以来,我们通过尽可能地去掌控项目中包括规划在内的全部方面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同时我们努力加强与工程师之间的合作,例如受力结构、楼内技术性设备、能源技术和采光技术等方面我们都会分别寻找熟识并且专门从事该项的工程师进行合作。
如果建筑师要把规划整合当作自己主要的本职工作承担起来的话,他就必须对整个系统和全部细节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到了施工现场他在各施工单位面前将是非常无助的,缺乏足够的技术知识来协调各项建筑任务。
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会展中心,德国 奥斯纳布吕克,2000年


生态学并不复杂

生态学应源自系统理论。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关于大自然的“预算”——在得到(增加)和失去( 减少) 之间,在给予和索取之间,在一切因素当中求得一种平衡。正因为如此,“生态建筑”这个提法是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是自相矛盾的。我们至多只能说建筑师是在设计里考虑到了生态因素。每一栋建筑都是一种介入、一种改变,在毁灭一些事物的同时也有机会创造一些新的事物。
然而在我们的文明里,建筑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生态过程。建筑必须以其最根本性的建造任务定义自身,而每一栋建筑都必须从本质上体现这一点。这些根本性的建造任务中就包括使用合适的能源,特别是当地现成的自然能源来创造出良好的室内气候。
我们最开始研究的是如何将可再生能源运用到建筑的运作中。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更感兴趣的问题则是建造某些建筑材料时基本能源的消耗,该如何减少建材的使用量以及可再生原材料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和朱利叶斯·纳特尔在这些研究领域的合作已取得了成功,而眼下比较有意思的进展已经写入了一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名为“建筑和城市规划中的太阳能利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好水资源的问题,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尚未取得太多的进展。从建筑室内到室外的过渡也是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和彼得·拉茨就这些领域进行合作,正是他提出了“生态学并不复杂”这一说法。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探讨生态时不应该从一些看上去很浪漫或看似“有机”的图像开始,而应该先试着去理解其生态的基本结构和逻辑。
只有当人们从思维上和感情上都理解透了一件事物本质的时候才能找到表达它的恰当形态,而我认为这种形态应该可以被称作“性能形态”。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以变成“符号性形态”。让我们把建筑和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比较。如树木、根系或者昆虫这些功能性明显的例子,它们的外形完全是会随着功能的需求而改变的。功能性的最大化是促使进化的推进器,大自然各个方面的多样性就是这一点最好的证明,而每个进化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表现形式,是“性能形态”的体现。
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研究的,这么说并无夸耀之意。我们并不是在模仿大自然,只是当我们对自然事物间微妙的联系研究得愈多,心中就愈发充满惊奇和崇敬,这和研究仿生学的感受非常类似。可能听上去有些奇怪,但我们可以把建筑幕墙的功能和水鸟羽毛的功能进行比较:隔热、飞翔、凫水以及造型对功能的提示。水鸟的体形无论在空中还是在水里都显得极其精简得当,比起这样高效的自然界形体,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造出来的结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次世代——住宅兼工作室改造,德国 基姆高,2013年


智慧建筑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都在尝试在建筑设计中将重点更多地放在“反应性”构件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外界的气候变化应该对建筑内部的环境条件有所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应保持在一个可以被称作“舒适”的范围内。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表皮对气候变化做出反应。有一些看法认为建筑表皮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建筑内部的一切则需要做出改变,应用仪器设备来调控环境,这当然意味着能源的消耗。我却认为建筑形体和结构其实能做得更多,而这也应该是建筑最主要的责任。
正如“生态建筑”是个时髦的词汇一样,“智慧建筑”也是被人们不假思索地追捧的一个概念。智慧其实是生物体“领悟言外之意”的能力。如果未来建筑内的控制系统可以比过去更有效地侦测到外界气候的变化并且相应地自动改变建筑内部环境而无须使用者做任何事情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智能的,而这种智能可谓一种控制论的包装。
但我个人却对建筑控制技术更进一步发展持怀疑态度。在如今的大型建筑内,中央控制室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也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建造成本。那些,尤其是本行业中推动这一趋势的人,目的是让人们变得懒于行动,全由技术系统代劳。现如今当户外雷雨来袭之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自己去关上活动百叶窗了,而这在几十年前还是件普通合理的事。人们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按键让他能在回家途中在车上就开启家里的烤箱呢?我认为诸如此类的自动化机器的目的和未来用途许多都是多余而无意义的。
如今人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仰赖技术性特别是高科技产物的正常运转,而且这种依赖还在日益增加。在很多领域我们的追求已经超出了基本需要。比如说,当设计办公楼时我们通常会将最大化的自然光线带进室内但又要防止眩光,并确保光照亮度能够适合使用者在工作时的电脑操作。此外,我们也希望在冬天里尽可能地利用太阳能取暖而在夏日中又避免过高的热量进入。但与此同时人们的穿衣选择却完全听命于非功能性的时尚潮流的引导,我们期望着建筑一年四季里都给予我们春末夏初那种适中的气候而不是通过适当的加减衣物来适应气候的变化。
目前对这些需求和问题的最简单解决方案就是将建筑所有的开口封闭起来,并使用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但这意味着切断和外界的一切接触,完全依赖于人造能源,也就不可能再去享受自然阳光的美好,就如同生活在一个掩体内。我认为我们应该改变思路,让使用者知晓这些事实,但更多地是让他们自己采取行动。
支持所谓的“智能建筑”的一个论点是使用者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会导致不恰当的能源使用,毕竟只有每个人都遵循一定的规定才能真正减少能源消耗。任何无法遵循规定的人只能更加巩固支持自动化的论点。我认为将问题极端化是一种完全不自然的处事态度。人们必须要清楚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所有的信息系统更重要的作用是提示人们错误的行为。如果有人将恒温阀上方的窗户打开导致热量流失时应该有信息提示人们“供热系统在浪费能源”,就如同汽车会提醒人们“后备箱未关上”一样。
事实上,人们洗澡淋浴的时候正应该像停车打表一样投入一定数额的钱,这样就真正让消耗资源的人付出代价。每个人在开车时都习惯于根据来自仪器的各种提示信息,以及能耗及其他技术设备的指示来调整他们的行为。而那些普普通通的方盒子一般的家用电器和电子设备之所以能一天内正常运转上百万次,也是因为这些设备仪器能够指示人们进行正确的使用。
长江文明馆,中国 武汉,2015年


因与果

现在主要的工作是让人们意识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需要提供高质量信息,同时将设备良好地结合到建筑中去,除此之外并不需要任何额外的新技术——只需利用我们目前已有的技术设备来提供我们可以理解的信息。在德国温德贝格修道院青年教育中心客房(Guest Building for the Youth EducationalCentre的扩建项目中我们已经积累了7 年相关经验。我们在楼的主入口处设置了显示屏幕来提供建筑内的
所有技术系统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屏幕上看到楼内各个地方的温度指数,如集流器的运行情况、每个储藏区的情况、半透明隔热层后面的南立面外面的气温有多高以及建筑表面温度等信息都能在这里显示出来。
青年教育中心目前已把建筑技术系统信息作为青少年培训的一部分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现在人们的理想状态似乎是能够一边脚步轻盈地穿过房间,一边赞叹这个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湿度控制在50%左右的技术系统是多么的敏感,多么的美妙。这简直是胡闹。应该让人们自己去做他们认为正确合理的事。多数人其实是有足够时间在家里的,但他们很少知道,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因此我们建筑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任务。
究其重点

是要增强人们的意识,而不是让专家去全权负责,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科技越复杂,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就越强。日益增加的自动化技术让建筑变得越来越脆弱,让使用者变得越来越依赖它们并且越来越无知。我们不能把这个现象仅仅当作一个技术问题。那些最懂技术的专家却往往最不懂人性。真正的任务其实是为人设计,建立起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最终,那些能创造出巨大的正面作用的往往是非常简单的设计。没有人愿意浪费能源,但如今浪费却很普遍而巨大,因为人们不够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产生的后果之间的联系。我们作为建筑师正努力告诉人们,在这个新的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出既符合功能性又充满美感的建筑。
青年教育中心客房,德国 温德贝格,1991 年
托马斯·赫尔佐格项目年表

1979 雷根斯堡住宅 德国雷根斯堡

1983 莱尼斯坦住区  德国达姆施塔特

1989 双户住宅  德国普拉赫

1991 年教育中心客房  德国温德贝格

1992 车间和中心能源工业园  德国伊贝哈森

1993 设计中心  奥地利林茨

1996 汉诺威26号展厅  德国汉诺威

1997 速公路加油与休息站  德国莱赫维森

1999 国贸易博览会办公楼  德国汉诺威

2000 博会大屋顶  德国汉诺威

2001 茨大街住区开发  奥地利林茨

2002德国联邦环境基金会会展中心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

2003 建筑工业养老基金会  德国威斯巴登

2005 WA 1住宅  德国慕尼黑

2006 国家园博会展亭  德国慕尼黑

2007 阿特兰蒂克高层办公楼  德国汉堡

2008 巴伐利亚登山救援训练中心  德国巴特特尔茨

2009 奥斯卡·冯·米勒会议中心   德国慕尼黑

2012 电子数据处理中心  德国加兴

2015 长江文明馆  中国武汉

2015至今 广州美术馆  中国广州


翻译:陈竞之

编辑: Sunamy、林艾昔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立即购买
订阅全年更可获得大师讲堂门票
UED官网
www.uedmagazine.net
媒体合作邮箱
Zhaomingcbc@qq.com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关注 UE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