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院”:最小的院落,融合亲情与邻里交流的公共空间  遇见什刹海

 

西枪厂胡同甲12号“融·合院”作为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之一,于2016年9月29日下午4点30分举行了开幕仪式。此次展览由BIAD6A8主持建筑师李亦农和品那儿创始人曹晓昕联合举办。...



融 · 合院
建筑师:李亦农 + 创意品牌:品那儿
时间:2016.09.26-10.16,9:00-19:00
地点:西枪厂胡同甲12号


“遇见什刹海”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九个院子”“融·合院”开幕式于2016年9月29日下午4点30分在西枪厂胡同甲12号顺利举行。九个院子中最小的一个,处在小巷深处尽端的西枪厂胡同甲12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亦农,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三建筑院院长曹晓昕以及专业设计孵化平台品那儿创意机构共同完成展览。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亦农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三建筑院院长、品那儿创始人曹晓昕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薛明
△北京艾迪尔建筑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劲
△到场嘉宾合影留念
“空”:两位北京建筑师的一拍即合

△6A8近期院落改造项目短片



院内两间房的房梁,露出原有的真实结构,是现状存在的美的肌理;灯光透过吊于房顶的亚克力图板将双层喷绘的现状地形图投射到墙面,形成了双重肌理的叠加——使观者既能看到原先四合院遗留的本体,又能看到什刹海的现状。



对于展览,李亦农介绍道,西枪厂胡同甲12号占地面积仅有68㎡,所以与品牌探讨展览方案时默契地一拍即合:只几个人就充满了的室内的地面上,除了“座包”基本没有其他物品,以光线控制,将方案视频投影到地面。院内惊艳生动的模特为“动”,室内则以遮光布和射灯营造出一种幽暗朦胧、使人静心的环境。“静”与“动”,“内”和“外”,使这个什刹海小院呈现出朦胧且现实之感。

品那儿创意机构(Pinar Design Platform)即北京品那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第三建筑院院长、著名建筑师、跨界设计师曹晓昕联合媒体人蔡超共同创办。机构定位为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群体的跨界创新、创意和创业专业服务提供商,并以打造“中国原创好设计”作为机构发展目标。





第一次以参展品牌而非建筑师的身份参与到一个展览中,曹晓昕感到十分有趣。“物质需求对于生活在老北京四合院的居民并非最为重要,在这样的空间里面对面地交流、互动才是人们更为看重的内容。”以建筑师的角度来审视这些胡同里的充满历史年代感的建筑,砖瓦抹灰,杂院搭建,墙壁上烟熏留痕,墙角堆砌的蜂窝煤和冬天储藏的白菜,却是充满了活色生香的生活印记。于是,西枪厂甲12号这个藏在小巷尽头的小小院落的展陈方案,便以在拆除了原来搭建之后保留下来的十分原汁原味的空间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两位北京建筑师来说,四合院无疑也代表了他们自小的记忆与情怀。西枪厂胡同甲12号的一院一房,似乎都不能称之为“四合院”,但它依然提供给人们一个可以拥有看到天空、接触地面与遮蔽室内的完整体验的空间场所。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变迁,院子格局有过较大的改变,但是它可以提供给在此居住的居民以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因此在展览中,两位建筑师保有对原来院落空间最大的尊重,只是采用了少量增加的方式——加入悬吊在上方的座包、现状肌理与投射在墙面、地面的投影,地面的座包和院落里的一些模特,保留原有四合院“空”的状态。尽管它的占地面积最小,但能容纳的人却不少。

“坐”:实用与美观并存的座包

在这次展览中,品那儿的“座包”也成为吸睛的一大看点。





它们是在央美举办的的椅子比赛中诞生的,当时比赛的主题是“为长者设计”,设计者希望设计一款体现对长者关怀的椅子。在经过七版调整之后呈现为现在的形态。“座包”是一款可以坐的包。包是人们常会携带的东西,希望让人便捷出行时,劳累的时候能随时坐下休息。产品的创新点在于包身全新的折叠方式,使包具有座椅功能的同时还不影响携带物品。包内容量大,有多个口袋分区,同时两侧边配有可竖放水杯的口袋。包的肩带结实可以调整长度,适合多种携带方式。座椅和背包间的转化灵活迅速。符合人体工学的贴心设计,让人携带和坐都很舒适。产品结实,可承重100公斤。

院落设计以“座包”使用场景为线索,不同形态的模特,坐卧行走、站立,3D延时摄影般,应和了历史悠久的院落,历经人世变迁,静默看人间百态的眼眸。



“座包”将“坐”的动作和“背包”两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有机结合,解决行走中“坐”的问题,在胡同生活中,四合院里,“坐”是最日常的需要:一群人坐在马扎上围着石桌,打牌下棋;主妇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摘韭菜,和经过的邻里街坊打招呼……这是曾经的胡同日常,日常里蕴含的是几代人的记忆,也由外而内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但随着功能需求增加,院子和胡同里可以坐的空间被新搭建的房屋、停车位压缩,在室外的“坐”越来越少,邻里关系也日趋淡薄。“座包”以随时都能落座的功能,参与此次展览,但不止于展览,品那儿希望“座包”由外而内的,再次让邻里热络,让胡同恢复往昔的温暖。
曹晓昕表示,比起“定制”的建筑,可以“量产”的品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好的设计可以把产品做便宜,而不是做贵,可以让普罗大众都能买得起、进而获得良好的产品体验——站在为普通人群着想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让设计进入最普通的人的生活。

品那儿的平台就是给愿意为普通大众做些事情的跨界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提供一些“拐棍”,使他们很容易地走上产品设计之路。此外,品那儿还在研发混凝土音箱等一些混凝土器皿。

“融”:邻里交流的融合空间

在这次展览中,西枪厂胡同甲12号还采用了VR(虚拟现实)设备。戴上VR设备,我们便从“空”跨越进了未来的“融·合院”,用院子的现状来展览院子的未来方案。



对于已经参与过众多四合院改造项目的李亦农来说,四合院改造并非是一个难于下手的项目:技术难度不大,新材料也是适度的。它难在如何永远地活下去,难在不落后,能与我们时代发展共同进步。四合院改造常常加入首层的厨卫模块和二层居住功能,以居住形态为主、混合功能兼容,可以适合民宿与平移户型。“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最低的基本需求:独立的厨卫,阳光,冬天不应该跑到室外很远的地方才能上卫生间;之后研究现代人的情趣:在自己家玩手机,看电视,用VR,至少满足几十年之内人们交流和生活的状态。”

在做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时我们会发现,什刹海存在住宿、餐饮、旅游等各种各样的复合形态,在这样鲜活而生动的什刹海背后也有一个混乱而颓废的什刹海,带来活力和公共交流的空间在胡同这种以居住为主的社区内严重不足。许多老人只能在公共卫生间里或外进行交流,而老人带着小孩在路边随意一坐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李亦农无疑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建筑师,她的出发点非常接地气,西枪厂甲12号不远处几个老年人自发聚集的一间灯光幽暗的小棋牌室也使他们受到了启发。“老年人需要这样的空间。我小时候也是老人看大的,所以我们需要尝试一下,哪怕是将社区符合配套指标的建设调整成为老年儿童活动的地方,让这个小小的68㎡院子为社区里的公共生活进行补充。”





李亦农“融·合院”的设计,来源于胡同中人们聚集交流的形态。拆除了加建后的三间房,还原院子本真的样貌后,一系列圆形空间被填充进院子内部。圆形空间的不同尺度,也可以满足不同数量和不同年龄的使用者。首层主要供打牌下棋使用,不到成年人直立高度的二层,则完全是孩子们的“专属地盘”,圆形楼梯和院子中的树,为他们提供了立体的玩耍装置。这种交错的设计,恰好使老人边娱乐边看小孩成为可能。设计寄希望于以最小的院落设置公共的空间,弥补胡同中生活场景的缺失,使它融合建筑、空间、功能、生活的乐趣与艺术,并探索作为区域公共设施推广的可能性。

在李亦农看来,在设计周的展览过后,讨论如何运营,如何让它长期地“活着”更为重要。“如果建筑师做了一个看上去空间形态非常好、但是过了若干年使用和功能不契合的空置的房子,这便成了一种浪费。我希望是这样的。我希望有责任感的建筑师、开发商或者城市建设的管理者以及一些有责任感的实施方,补充研讨未来的活力,让这个方案不是纸上谈兵。”

期待这样一个鲜活的混合社区能够存在和适应时代变化,并带动周边的居民进入这个空间,提高生活的舒适度与幸福感与趣味性。

“遇见什刹海”

由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2016.09.23-10.07)在北京什刹海地区盛大绽放,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九个院子”“洞/和光同尘”“回归•院生活”等。

“遇见什刹海”的主题是“约会设计与艺术”。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几片原住居民区,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院落和街巷。新时代已经为什刹海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我们此次的课题是: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

编辑:Alexandra
“遇见什刹海”

     微信号:yj-sch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持续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遇见什刹海,点击链接阅读往期经典

展览深度报道:

胡同老人儿童之家:张轲对“大杂院”新可能性的研究与探索|遇见什刹海

“融·合院”:融合邻里亲情的四合院与您相约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 | 遇见什刹海

“在园“:一个装载天、地、人、神的交融之园 | 遇见什刹海

有品位的光 · 有品位地玩 | 遇见什刹海的“在园”之光遇见金奖: 什刹海的温情遇见

九个院子方案+布展介绍:

柯卫+溪山清远: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

崔彤+建筑之外:来这个立体园林,沐浴一次禅师讲堂的精神洗礼

章明×张姿+尖叫设计:冷淡风的胡同深处,竟暗藏了一个花花世界

李亦农+品那儿:邻里交流的融合空间

张轲+锐驰:集成空间的集成生活

刘克成+虫儿影像:住民宿,还能当图书馆馆长?

刘珩+上布素麻:最小的大院与胡同里的开放城市

李兴钢+智库咖啡:在什刹海老院里叠合了层层空间,飘出阵阵咖啡香

王维仁+理想国:北京胡同四种院落的空间原型

遇见 | 走进什刹海的九个老院子

访谈:

李亦农:什刹海,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

王维仁:四合院更新的精神 | 遇见什刹海

刘珩:学习历史,引入未来 | 遇见什刹海

九位思考者诠释别样四九城 | 遇见什刹海

内容:

不够看? 喜大普奔! “遇见什刹海”延期至10月16日“遇见什刹海”盛大开幕 |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古典遇上经典: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首演在即|遇见什刹海活动报名

“回归·院生活”——乐春坊1号试点示范院落 | 遇见什刹海九月!来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

遇见什刹海 | 约会设计与艺术
UED官网
www.uedmagazine.net
媒体合作邮箱
Zhaomingcbc@qq.com
新浪微博
UED城市环境设计



    关注 UED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