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畔的美丽传说

 

有一种幸福叫琼海、有一种乡愁叫琼海、有一种味道叫琼海。琼海这里的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会山镇。摆一桌正宗的长桌宴,喝杯香甜的山兰酒,吃碗喷香的五色饭,感受苗族人的能歌善舞。边走边看,田园城市,幸福琼海。...







本期嘉宾阎蔚
当家主播:杨敏  
有一种幸福叫琼海、有一种乡愁叫琼海、有一种味道叫琼海——小镇休闲、乡村度假、幸福琼海正引领着国民休闲新常态。这里的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会山镇是琼海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也是海南苗族人口最聚集的地区。一个从前少为人所知的偏远乡镇,现在却成了许多自驾游客的“新宠”。摆一桌正宗的长桌宴,喝杯香甜的山兰酒,吃碗喷香的五色饭,感受苗族人的能歌善舞。边走边看,带您走进田园城市,幸福琼海。


魅力琼海

边走边看
万泉河畔的美丽传说
这里容纳了跨越万水千山跌宕而来的万泉河水;
这里容纳了从群山峻岭顺流而下的千条山泉、万股溪流;
这里原始热带雨林茂密、物种繁多;
这里久居黎苗同胞,炊烟缭绕……


10月11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西欧拉美广播中心与南海之声采访组来到海南岛东部的琼海市。从琼海市出发,经过两小时颠簸的土路,来到了万泉河水旁的会山镇加脑苗寨。传说,万泉河上游东岸有个村落,那里住着一位神医,他医术高深,却隐居深山间。人们为了找到这位神医,不远千里,绞尽脑汁。所以“加脑”就是多动脑的意思,加脑村便是神医居住的地方。



一个从前少为人所知的偏远乡镇,现在却成了许多自驾游客的“新宠”。会山镇,是琼海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也是海南苗族人口最聚集的地区。镇子人不多满打满算也才8000多人,可全镇有百分之七十八是苗族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加脑村就位于琼海最西部的会山镇,一个纯正的苗寨。





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一直延伸到朋来湾,优雅万泉河的两条主要支流都穿境而过,境内沿岸植被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切身体会什么叫“放眼看去便是自然”,在郁郁葱葱里体验暖湿的空气沁入心脾,感受最天然的纯氧享受。绘满风情的民居、移步换景的风光、热情好客的苗乡人家……远离喧哗却又风情无限的会山,一声声亲切的呼唤“咪哽(苗语:您好)”让人们感受到别样的体验。





摆一桌正宗的长桌宴,喝杯香甜的山兰酒,吃碗喷香的五色饭,李家全的“哖嗦苗家乐”,每到周末都座无虚席。山兰酒色泽金黄、口感微酸带甜,是海南苗族传统美酒,由苗家人采用自种的山兰水稻经苗家土法酿制而成,是苗家人招待客人的上等好酒。五色饭由5种颜色组成,分别为红、黄、紫、白、黑五色,用当地特有的植物汁液浸泡山兰糯米,再由特制的木甑蒸制而成。是苗族节庆、祭祖时的传统必备食品,米饭入口滋润柔软,无论蒸、炒都是美味。


农家乐老板李家全与记者侯英珊


五色饭


婉转质朴的苗歌,配上优美潇洒的苗舞,只有真正走入苗寨,你才能深刻感受到苗族人的能歌善舞。他们甚至可以用唱歌代替说话,每当兴起时,总会唱上几句。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的文化传承也是通过口述、歌颂来传承,小朋友们从小就是听着族人的歌声长大的。

传统舞蹈“招龙舞”
苗绣是苗族人衣服上不可缺少的精美装饰,苗家女子凭着那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用心挑绣出多彩的图案,成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厚乡土气息的苗家艺术珍品。村民陈秀兰在苗家文化中心办起了个人苗绣工作室,现在苗绣“伴手礼”成为她主要的收入来源。质朴的小镇,偏安一隅,静静地沉浸在黎苗风情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陈秀兰还为记者侯英珊带上了苗族女子头戴的苗绣制品,也讲解了每一件绣品都是如何穿针引线。


陈秀兰与记者侯英珊
在加脑村,唯一一个会演奏《叮当曲》的传人是92岁的廖学雅阿婆,她为我们敲起了传承了几辈人的《叮当曲》。不仅具有浓郁的苗族特色,更富含有深刻含义,体现了苗族的自然崇拜和文化传承,也寓意着苗族、会山与自然生态之间的息息相关。

92岁的廖学雅阿婆


廖学雅阿婆演奏《叮当曲》
离开苗寨前,我们来到了万泉河水的一棵老榕树前。当地村民说,这是加脑村的树神。“树神”是苗族崇拜的自然神之一,树植根地下,枝叶伸向天空,被苗族奉为远古的最高神祗之一,树上面挂满了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也因此,寨子中随处都能看到一个形似树一样的彩色图案,那是加脑苗寨的特色。


树神




而在距离三亚市崖城镇西南4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村庄,古代时叫做毕兰村,如今叫做保平村。这里是海南古老的音乐形式崖州民歌的发源地,我们的采访地点位于保平村中,未来的崖州民歌传习所。


基本完工的崖州民歌传习所
今年53岁的小学教师麦宜斌是崖州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我们此行的主要采访对象。他从小便是听着崖州民歌长大的,对这样的旋律有着特殊的感情,即便曾经有人说这是落后的歌曲,他也依然坚持着。



关于崖州民歌的记载几乎都来源于《崖州志》,虽然上面没有清晰的写出崖州民歌的来源出处,但是从所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断,民歌应该是兴起于宋代,清朝后期开始繁盛。最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间为了表达感情的吟唱,慢慢地传入民间。


崖州民歌手抄旧本
传说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因台风袭击漂泊至三亚崖城一带,在大云寺传教“斋歌”,后古崖州人吸收唐诗格律,以“客语”发展出田间地头、屋前院后可唱的崖州民歌。




五年前,麦宜斌开始培养保平村的十多位中青年民间女歌手,三年前,开始在崖州区港西小学教授学生学唱崖州民歌。他有一群可爱天真的学生,本条微信的开头,便是他一群学生演唱的崖州民歌,他们演唱的是民歌中的摇篮调。







与其他地方的民歌相似,崖州民歌的内容很丰富,大到军国大事,小到百姓生活,一针一线都能当做歌词演唱出来。有哄小孩子睡觉的摇篮曲,也有男女对唱表达爱情的内容。海边的汉子们在搭讪时,必须学会的技能就是崖州民歌。如今,麦宜斌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们都学的都不错,采访时,他与学生为我们现场演了一段海边的汉子如何搭讪的场景。

海边汉子搭讪时的对歌
采访当天,麦宜斌带来了几名成年的学生,如今她们都是崖州民歌的年轻歌手。他说,认识她们是都是偶然的机会,她们虽然都是村中的农妇,但舞蹈功底都不错,经常为崖州民歌伴舞。如此,麦宜斌使出了崖州民歌中搭讪的方法,认识了她们,了解之后发现她们非常乐意学习崖州民歌。渐渐地,他们成为了师生,如今成为了朋友。





据说,崖州民歌这个名字是人们为了体现民歌的方言特色、产生地点和流行区域,以及传承的特点,才将名字定下来的。2006年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麦宜斌呢?我们相信,他会一直传承着崖州这独具特色的音乐。



麦宜斌与记者王肖
采访结束后,南海之声“音悦人生”监制王肖说:

“在我的老家浙江,没有农民会自发地学唱这样古老的民歌,而在这里,年轻人能这样自然、自发的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很难得。”
  
沿着窄窄的村间小路,我们离开了保平村。

The End-
世界那么大
我们一起边走边看
微信号:bzbkcri


    关注 边走边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