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颠覆认知的历史经典

 

1《追问大历史》作品以心证史,以魂著记王立群继《大风歌》后再次缔造通俗史学之经典范本学习世道学问、人生圭...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1《追问大历史



作品

以心证史,以魂著记 王立群继《大风歌》后再次缔造通俗史学之经典范本 学习世道学问、人生圭臬,有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谁读得懂历史,谁就能掌控人心。

《追问大历史——史记可以这样读》中王立群依旧用现代人的视角解读《史记》,诙谐幽默的笔法、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解读,让《史记》这本大部头的书活泛起来让没有时间沉下心来研读《史记》的历史爱好者,能很好的了解《史记》。

这本书按照《史记》中的行进脉络来进行讲述,抽丝剥茧地勾勒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所示现的智慧更是当下人们可以拿为所用的金科玉律。是一本集合了详实史实知识和读史心得的佳作!

作者

王立群,山东新泰人。

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百家讲坛著名讲师。出版过畅销书《大风歌》、《读史有学问》、《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评价

王立群读史记与易中天品三国一样,是通过听有mp3的形式来了解的,这也见证了本科最后两年南体跑步的多数时光,听这些有智慧、有阅历的人解读历史,真心感到受益匪浅,都想再听一遍了

经典语录

人生三大悲哀:读一个没有兴趣的科系;做一个没有兴趣的工作;嫁一个没有兴趣的男人。

我把老年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年不如一年;第二个阶段:一月不如一月;第三个阶段:一天不如一天。

2《三国史话



作品

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生前所写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

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吕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最能融会贯通,评论历史往往独具只眼,是故本书成为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

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他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的他,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

评价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历史学家 严耕望

史学大师吕思勉既有代表其学术高度的《两晋南北朝史》,又有通俗读物《三国史话》,各擅胜场,令人叹绝。比起吕思勉那样著作等身、创见迭出的大师,我等只有汗颜的份儿。

——知名学者 虞云国

经典语录

然则史事根本无从说起了,还会有什么趣味呢?不,听我道来。古人的环境我们固然不能全知道,也不会全不知道。因而古人所做的事情,我们决不能全了解,也不至于全不了解。

当时主张改刺史为牧的人,议论是这样的,他们说:刺史的责任在监察太守,可是他们的官位比太守小,他们的资格也比太守浅。

但是到东汉末年,此论复起。主张的人,便是刘璋的父亲刘焉。他的理由是四方多乱,非有资深望重的人不能镇慑。

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品

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恪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

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书成,并由北京大学周一良、王永兴教授审阅。

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作者

陈寅恪(读音:chén yín kè)

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评价

陈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

——冯友兰

(陈先生)在司马光之后把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陈先生把敏感的观察力与缜密的思考力相结合,利用习见的史料,在政治、社会、民族、宗教、思想、文学等许多方面,发现别人从未注意到的联系与问题,人现象深入本质,作出新鲜而令人折服,出乎意想之外而又入乎意料之中的解释。

——周一良

先生治学之广是非常惊人的。

——季羡林

经典语录

州郡由皇帝控制,封国属于诸王。八王之乱所以乱到西晋灭亡,就是因为皇帝控制的州郡无武备,而封国则有军队。

山涛死前,封建制度已经实行。他说为国者不可以忘战,州郡不宜去兵,是看到了诸王一旦发动战争,朝廷将无法控制。

4《万历十五年



作品

587年的历史事件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换一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世界变得更立体。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作者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

早年辗转于求学、从军之途,曾梦想成为中国的拿破仑,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机缘。其后赴美研习历史,于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历史观。

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中国少了一个拿破仑,却多了一个以其睿智打开人们视野的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十六世纪时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他传奇性的一生以及大历史观的由来详见自传《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评价

我们对古人尤其是定义中的失败者总是过分的苛责,其实说到底只是你不曾处在他那个环境之中。蝴蝶效应,任何可能的不必要的历史中不曾记录的小细节都可能是重大历史事件的成因。多一分包容和理解不是对历史人物而是对我们自己最真实的宽容。

值得一读。写近代史论文的时候采用了里面的一部分观点,一个学期没听还是稳稳拿到了优秀。

读了一叠明史以后,二刷万历十五年,依然觉得是一部非常牛逼的书!!!角度好棒,客观不偏薄,每一句话都非常精炼有内涵。

以上来自豆瓣网评

经典语录

大凡高度的概括,总带有想象的成分。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然而祸来又不即来,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叹尘世苦海之难逃也。可如何!

5《叫魂



作品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一种叫做“叫魂”的妖术恐惧突然在中国爆发。这一妖术恐惧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着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愚夫愚妇们受这种妖术恐惧的支配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其灵魂为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

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民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搜捕。

作者

孔飞力

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孔飞力由已任教十年的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其空缺,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

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曾获得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是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

《叫魂》(1990)一书为他最主要的代表作,获“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此外他所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970)、《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2002)和《海外中国人》(2009)等,均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评价

做学术牛逼也就罢了,叙事还这么引人入胜。这样一本历史论著的意义绝对不弱于理科发现某条定理。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心理学验证的“历史不断重现”,是关于中国人,甚至人类本身的定理。

所以本质上这是关于权力和资源的博弈与分配。有趣,严谨,辩证,实在是太好的一本书籍

以上来自豆瓣网评

经典语录

一宗伟大的事业,往往会因为那些为之服务的人们本身的卑下而变得不再伟大;一个伟大的人,往往难以抗衡多数人的卑下;乐到极点,往往会转而生悲。

归根结蒂,我们最大的激情,就在于将意义赋予生命——尽管这种意义有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一个政府的有效运作取决于对信息流动的仔细掌控。


    关注 班的书店BookBe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