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与日式风格的交织探索

 

GPT对北欧风格的青睐不是偶然,因为对原木的喜爱、对淡雅色彩的钟情流露于角落的各个细节。入口的木屋,走道旁翻...



GPT对北欧风格的青睐不是偶然,因为对原木的喜爱、对淡雅色彩的钟情流露于角落的各个细节。入口的木屋,走道旁翻转的木棱柱,还有每张桌上杏色的木屏风,仿佛都在用悠远的记忆中的质感搭建丹麦童话中的场景。长长下垂的木盒灯,走廊的圆筒灯,将空间分隔成一束一束的。其中被照耀着的人犹如每一块舞台上的演员:时而上演,时而落幕,时而推进着自己的剧情,时而又成为别人的观众。乳白色的光线将空间浸润,但又保留着呼吸的余地,雕刻着一个柔和、温情而又充满故事的世界。

想起了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的电影画面,收敛、含蓄而又内在强烈,与北欧风格的优雅、从容而又意蕴深刻如出一辙。不仅于此,玻璃映衬下的白桦树丛又将思绪从北欧拉向遥远的苏联。记得《伊凡的童年》(Ivanovo detstvo)中白桦林的高耸挺拔,明媚婆娑,军大衣和战争为白桦烙上了刚健英武的气质。因此,对白桦树的运用或许还源于潜在的史诗般的英雄情结。

如果将GPT的整个空间都归为北欧式,那似乎并不完全。前厅的白沙与青石显然描摹着枯山水的另一番情韵。日本枯山水高于中国造园的手法就是抽象,即将自然山水从原型中抽离出本质性的内核,并将物质性的元素提升为精神性的表达。在抽象的过程中,我们从现象透析了更深入的具有类永恒性的实质,它甚至被凝固为一个符号。面对这种抽象的符号,我们却获得了更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空间——因为我们的视觉不再为现象所局限,思想也不再为视觉所局限,或者禅性的领悟就是由此产生的。再细想来,空间中对各种元素的表达又克制,流露又不泛滥的方式与日式的严谨与自制不无相通。

如此看来,GPT既是北欧的,又是日本的,似乎将我们的结论引向矛盾和不解。但有趣的是,北欧建筑与日本建筑本就有着深厚的渊源。许多北欧建筑师,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尤汉尼·帕拉斯玛(JuhaniPallasmaa)、鲁苏瓦利、贡纳·阿斯皮伦(Gunnar Asplund)都坦言深受日本建筑的影响。他们存在若干共性,这也正是GPT努力追寻和探索的:

1、注重细节的处理,崇尚精致完美。

2、以简单的造型、明快的色彩创造纯净、柔和的空间氛围。

3、注重人性化,开拓空间的灵活多样性,将人的体验至于首位。

4、关注自然,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擅用“悟”的方式观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北欧则倾向于将自然引入现实生活本身,使自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的阐述并非暗示我们已完好地拥有了北欧与日本建筑的各种卓越品质,只是表明这也是我们的思想倾向以及价值追求。事实上,以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作为一个课题,衍生出庞大的体系让人研究与挖掘。关于细节,关于空间,关于人性化,关于自然,或许可以成为GPT永远的主题不断持续探索下去。而此次的办公空间设计只是一个索引,浓缩着我们的意念与追求,指引未来的路。


    关注 锋思设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