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乐优儿育儿文章分享】在孩子三岁、五岁、十岁的时候,你希望给他的意志提供什么样的养分?

 

如果现在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不让孩子去「经历」生活,等到孩子五岁、十岁,甚至成人后,我们怎能期望孩子要有自己的意志力呢?...



戳蓝字,关注奇乐优儿

摘自 雅努什‧柯札克《如何爱孩子》/心灵工坊
要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吗?

永远不可以这么做:这样他只会从一个百无聊赖的奴隶,变成一个百无聊赖的暴君。

透过禁止,我们反而会让他的意志力变得更为坚强,同一时间他将学会如何自制和退让,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发挥创造力,如何溜出规范的界限,以及抱着批判的态度看事情。知道什么是禁止,也是一项重要的、为人生所做的准备。

我们必须把任性的「我现在就是要」和真正对孩子重要的「想要」分开。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为所欲为,我们就是在削弱他的意志力,如果我们不禁止一些重要的事物,我们就是在荼毒他。

而且这「为所欲为」也不是:做你想做的。

而是:我会做你想要我做的,买你想要我买的,给你想要我给的,但是不要对我要求那些我无法做到、无法给你、无法买的事物。

孩子说:「给我。」即使他只是无声地向我们伸出手,也必须听到我们的回答:「不。」

从这个「不」开始,接下来他会听到:「我不给,不行,不可以。」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母亲不想要看到这个问题:她宁可懒惰、恐惧地拖延,把事情留到晚一点、以后再去处理。

她不想知道,在教育中我们无法避免这个悲剧性的冲突:没道理、无法实现和没有经验的渴望,对上有经验的禁止。

当两个渴望、两种权利在同一个空间里相遇,我们无法排除这悲剧性的摩擦。

孩子想要把蜡烛拿到嘴巴旁边,我不能允许他这么做。

孩子想要刀子,我怕他切到手。

他把手伸向花瓶,我怕花瓶打破。他想要丢球,我想要看书。

我们必须划分出他的权利和我的权利的界线。如果某个人在命令和禁止很少的时候,没有把这个问题好好想清楚,当禁止和命令变多,他就会无法掌握状况,而迷失自己。
孩子们不喜欢集体的控诉,这是合理的

「对你们不能太好……你们又……如果你们不改善自己的行为……」

为什么一个人或几个人犯错,所有人都要负责呢?

如果惹下麻烦的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家伙,他会很高兴:因为他不必自己一个人承受老师所有的愤怒,只需要负担一小部分。

比较诚实的孩子会觉得愧疚,因为他让这么多没有犯错的孩子也挨骂。

有时候老师的愤怒会针对某一群特定的孩子:男孩们一点价值都没有,或是反过来:女孩们特别狡猾。

最常听到的是:「大孩子非但没有做出好榜样,而且还……你们看看小孩子们有多乖。」

在这里,我们不只引起了无辜孩子的愤怒,而且还让那些犯错的孩子尴尬,他们会想起许多过去犯下的错误,想起之前公开被辱骂、处罚的感觉。

最后我们会让这些孩子变得愤世嫉俗,感到一种恶意的胜利:「啊哈,你们看,被骂就是这样子,恶。」
「你在那边干什么?你为什么一直在那里东摸西摸?不要动它,因为你会把它弄坏。马上回房间去。」

于是他偷偷地、祕密地工作,最后终于打开门了。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常常在门铃响起的时候,你们会听到这样的请求:「我来开!」

他的第一个念头:门锁很难开。第二个念头:门后面站着一个不知道怎么开门的大人,正在等待他这个小人的帮助。

这些小小的胜利会让孩子感到神圣。他已经开始梦想遥远的旅行了,在他的梦中,他是无人岛上的鲁宾逊,而在现实中,他是一个大人允许他看向窗外就会快乐无比的小孩。

「你会自己坐上椅子吗?」

「你会单脚跳吗?」

「你会用左手接球吗?」

然后孩子会忘记他不认识我,我会看他的喉咙,开药给他。

我问的问题凌驾了尴尬、恐惧、不情愿,于是孩子快乐地回答:「我会。」

你们有没有看过,婴儿花上很长的时间,有耐心地、小脸一动也不动,嘴巴微微张开,眼神专注地把裤袜或拖鞋穿上又脱下?

他不是在玩,也不是在模仿大人,更不是在杀时间。

他在工作。
等到他三岁、五岁、十岁的时候,你们要给他的意志提供什么样的养分?




我想拥有,我有,我想知道,我知道,我想要可以,我可以

婴儿努力认识自己,以及包围着他的、有生命事物的世界和无生命事物的世界,因为这和他是否能欣欣向荣有关。

当他用眼神和声音问:「这是什么?」他问的不是事物的名字,而是要如何看待它们。

「这是什么?」

「恶,丢掉,这不是好东西,不能拿到手上。」

「这是什么?」

「这是花。」这名字伴随着微笑、温和的表情和允许。

当孩子拿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去问母亲,然后得到无关紧要、没有伴随特别表情的答案,有时候他会惊讶地看着母亲,彷彿很失望。

他不确定地重复这个东西的名字,不知道要拿这个回答怎么办。

他必须透过这个经验,了解到世上除了我们想要的事物和不想要的事物,还存在着无关紧要的事物。

「这是什么?」

「棉花。」

「棉花?」他看着母亲,等她告诉他要怎么判断。平凡却有趣的一幕

两个走路依然有点摇摇晃晃的小孩相遇,一个手中有球或姜饼,另一个想要把他手中的东西拿走。

当妈妈看到自己的小孩抢别人的东西,或是不给、不想分享、不想「借人」,她觉得好难过。

这真是令人尴尬,她的孩子跳脱了社会的约定俗成。
在我们提到的情境中,有三种可能的发展:


01
一个孩子把东西抢走,另一个惊讶地看向母亲,期待她解释这难以令人理解的状况。
02
或是:一个试图抢走,但是棋逢敌手被抢的人把东西藏了起来,把强盗推开,或是把他摔倒在地,母亲们跑过来帮忙解决纠纷。
03
或是:两人都在观察,带着恐惧接近彼此,一个不安地伸出手,另一个不是很用心地防卫,直到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才开始玩真的。两个孩子的年纪、人生经验在此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兄姊的孩子,会比较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和物品,也会知道如何抢走别人的东西。

但是排除了那些偶然的因素,我们在此可以看到两种人的类型,两种深沉的人性:主动和被动,活跃和消极。

「他很善良,别人要什么都给。」

或者:「他好笨,他让人予取予求。」

这既不是善良也不是愚笨。
END
奇乐优儿,致力推广正确的教养观念及教育方法;以大脑科学和感觉统合为知识背景,协助家长们了解儿童发展的重要与关键.

回复“孩子姓名+年龄+您的联系方式”,即可免费预约体验活动!

①育儿热线:025-52230235②校区地址: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9号龙江新城市广场3楼欢迎宝贝来参观游玩


    关注 奇乐优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