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的大学生活 · 挖古墓(下)

 

忽忽五年过去,想来墓木已拱...



(摄|冲哥)
来清理文物时,打开那个从墓主人头侧取出的蓝印花布包袱,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把紫砂茶壶。

这是个圆壶,并不大,高11厘米,盖的形制很奇怪,上立三个鼎足(这样翻过来可以当茶杯用了)。出土时,壶里还满满地装着茶叶(后经鉴定是安溪铁观音,这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干茶样品了)。

这个壶当时我还拿在手上摩娑把玩过,也没觉得有啥稀奇。可能是因为长期使用之故,壶外表有点磨损,有类似梨花状的白色斑点。壶底下还刻了四个字:“时大彬制”。

那时我20岁,孤陋寡闻,并不知这“时大彬”是何来历。直到工作以后,有一年开紫砂壶艺术研讨会,才知道时大彬是明代制壶名家,当时“壶中三大妙手”之首。而且传世的大彬壶甚少,考古发掘出土的更是凤毛麟角(只有四个)。这个壶,居然还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呢。

我毕业之后并没能干成原先一心想干的田野考古,而是到了与古物为伍的博物馆。这生平唯一一次的挖古墓经历,竟然就亲眼见证了一件国宝级文物的出土,也算是个缘分。

这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把壶,只知道它后来声望日隆,差不多成了漳浦县的“镇县之宝”。一直到20余年后的2009年,杭州的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闽南功夫茶俗与紫砂壶艺术展”,这件大彬壶也随之来到杭州展出,我闻讯赶去,才算如晤故人般再次见到它的真容。只是这个时候,它已经被供在玻璃展柜内,我只能远远的看着了,正如它当年刚刚出棺时,我们也是躲在远远的地方看着一样。

当年亲手把这把壶从棺中取出的王文径兄也是个奇人。他老家在惠安,因为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出来打工。但他天资聪颖又兼刻苦自学,竟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书法、篆刻和考古技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从艰苦的橡胶农场抽调到了县文化馆,成了专职文物干部。他甚至还写小说诗歌,被福建省作协破格纳为会员。我因为也喜欢文学,当时跟他就很投缘。他的两个孩子当时还小,最喜欢跟着我玩(我经常带他们上街买东西吃)。女儿小羽当时七八岁,儿子小泓只有三四岁,还不大会讲话,整天在地上爬。我叫他“小狗,小狗”,他也照样学话,竟然慢慢就会讲话了。我离开漳浦之后好多年,有一次文径兄出差到杭州见到我跟我讲,他儿子就是我去了漳浦之后才学会讲话的。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姐弟俩也三十好几了,而文径兄却不幸于2011年患癌离世,忽忽五年过去,想来墓木已拱了。


    关注 轻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