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边农家追忆儿时,一碗滚烫鲜甜的鱼汤才是冬日最佳补品

 

杨溪水库里的鱼,每条个头都在四五斤上下,小的不够味,大的肉质不细嫩,冬日里自然是要炖汤最好。鲜鱼只用简单的生姜大蒜,旺火滚上大半个小时,等汤色变成奶白浓稠才可上桌。...



天气一冷,人就开始忍不住想要喝碗汤补补。

最好是热气腾腾的一大锅子,连着喝下三四碗,直到全身都暖洋洋的舒展开来,那才是最佳的食客状态。

这份馋,想了很久,终于按耐不住相思之苦,午间就跑去灵岩杨溪水库边的农家觅食。





刚一下车,主人家就热情的招呼我们快去厨房拿刚出锅的角干麦饼,趁热吃最好。

有时候,东西好吃不仅仅只是食材本身和烹饪手法,还有可能是这些细微的差别。



明明是同一份角干麦饼,偏偏就等不了端上桌的那几分钟,要眼巴巴的守在灶沿,刚出锅就顾不了烫手,抓来吃下去的那一口,才是真正的好味。

这一刻的饼,底边贴着铁锅烤得金黄带着焦香,刚出锅的水汽还没来得及完全散去,吃起来底部的酥脆,饼面还很温润,混杂着葡萄干和芝麻的甜香,不知不觉就能连着吃下好几块。





垫完肚子,人才踏实,嗅觉味觉都开始灵敏起来,厨房间一下子就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橘黄色的灯光,扑面而来的氤氲水汽,柴火燃烧发出霹雳啪啦的声响,靠着暖暖的灶沿,鼻尖闻到泥土炙烤后散发出的气息,混杂着木头的香味,铁铲在大锅里来回翻炒铛铛作响,小小的孩童忍不住想要踮起脚尖看看,锅里在做什么好吃的。

这些锅碗瓢盆的交织,只有在儿时乡间老旧的厨房里才会有,现在已是踪迹难寻,就连老外婆家的厨房也已变成了西式燃气灶,再无那股温暖的烟火气息。





温度骤降的冬日里,用热气腾腾的食物来温暖你的胃,是农家所能想到的最好招待,朴实却真挚。

大盆的鱼汤,飘着亮黄油花的土鸡煲,腊肉炖萝卜钱,三大碗就已经占据了大圆桌的半壁江山,再添几样农家小炒,放上刚出锅的角干麦饼,就是一桌满满当当的农家盛宴。



常年住在水边的人家,鱼自然是做的出类拔萃。

选的都是杨溪水库里的鱼,每条个头都在四五斤上下,小的不够味,大的肉质不细嫩,冬日里肯定是要炖汤才好。鲜鱼只用简单的生姜大蒜,旺火滚上大半个小时,等汤色变成奶白浓稠才可上桌。

整条鱼的精华,都在这锅汤里,鲜中带甜,毫无土腥,个中滋味,只有喝过的人才能体会。老饕都知道,要先盛汤喝到半饱,再戳开鱼头补充点胶原蛋白,鱼肉反而成了最后才想到要吃的配角。



面糊虾,是一道水边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家常菜肴,看似普通,在其他地方倒是鲜少吃到。

水库里的小虾,个头瘦小,无论是白灼或红烧,都显得略为单薄。裹上一层薄薄的鸡蛋面糊,下油锅炸到里外酥脆,洒点椒盐,或者蘸着蕃茄酱,马上就变成一道口感丰富的风味小菜,放在嘴里咔嚓作响,既有虾的甜美,又有油炸的脆香。



酱油豆腐生,又是一道古朴的风味。

记起小时候,只要听到有人吆喝“换豆腐”,就看见外婆去杂间箩筐里舀来一碗黄豆出门,等再回来就变成了一块热气腾腾的豆腐。划一小块,放在白瓷碗里,倒点酱油,就是那时新奇的下午茶点心。

现在菜场买来的豆腐,已无儿时吃到的鲜甜豆香, 也没有记忆里的柔软滚烫。 豆腐蘸酱油,看似略显简陋的吃法,回味起童年时分的欢欣雀跃,还是会有几分小确幸。





吃完饭,可以前往灵岩寺庙逛一逛,只要十分钟的脚程。

沿着水库边一路走去,松柏落叶洒满乡间小道,看到岸边有小船停靠,路旁有亭名曰“当渡亭”,居然是个正常使用的渡口,平日可以电话预约摆渡,一路向西乘船而去,终点站是“下寮”。

再往前就是灵岩寺的山脚,拾级而上,可以一览杨溪水库的风光,或是去寺庙里许个心愿。



又是周五,明天会是一个好天气,温度有所回升,阳光也不吝啬。

这样的周末,唯愿大家都有爱与美食相伴。水边农家地址:方岩镇灵岩寺前村(导航可到)

电话:13858929351  624681(可提前电话预约) 


    关注 此no非彼n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