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春天还很遥远——说说北京的外资画廊(上)

 

外资画廊在中国一级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举一动频频引发各界瞩目,画廊业的发展亦直接关乎当下艺术市场生态健康良性运转。本文从北京地区的外资画廊着手,通过爬梳历史、分析现状、窥察暇瑜,兼与本土画廊对比,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参照。...




点击“里仁文化”,关注荣宝斋《艺术品》期刊

外资画廊在中国的一级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举一动频频引发各界瞩目,画廊业的发展亦直接关乎当下艺术市场生态健康良性运转。本文从北京地区的外资画廊着手,通过爬梳历史、分析现状、窥察暇瑜,兼与本土画廊对比,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相应参照。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亦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核心城市之一,它不仅见证了大批中国本土画廊的深沉起伏,也令国际画廊心驰神往,争相入驻。与上海、广州相比,北京外资画廊 入驻早、发展快、类型多,虽然整体数量未能在中国一级市场占居优势,但在质量和规模上已有所显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外资画廊历经数十载已经成为北京画廊行业的重要一环。

北京外资画廊发展历史沿革

外资画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于北京。1991年由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创办的红门画廊标志着北京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完全由外资引进、境外人士独家经营的当代意义上的画廊。随后1996年,英国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在北京创办了四合苑画廊,旨在推介中国的当代艺术及当代青年艺术家。四合苑画廊是中国外资画廊中最早代理曾梵志、张晓刚等“85美术思潮”艺术家的画廊,曾经聒噪一时,成为业界标杆,为之后的中国画廊业界输送了一批人才 。



2000年红门画廊办公室内景

九十年代,北京本土画廊刚刚起步,外国人最早在中国开设代理制画廊。此时,外资画廊的创始人多是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喜好,倾向于推介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而由于此时中国的艺术品消费尚未形成气候,国内藏家对当代艺术知之甚少。因此,外资画廊的主要销售对象为驻京的外国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博机构人士。但正是这些外资画廊的出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道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2000年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相对宽松的外资政策,多方推动着中国内地的艺术品市场欣欣向荣。2001年北京798艺术区渐成气候,为大量画廊、艺术家工作室提供了良好的场地。2003年开始,拍卖市场频现中国当代艺术捷报。2005年,相应板块的拍卖突破亿元大关,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层面迎来了它的盈利时期。九十年代入驻的外资画廊也尝到了甜头,开始纷纷获利。加之,中国“申奥”成功,大大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国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看到了其背后蕴藏的商机。因此,许多国际画廊开始注意到这个正在崛起的泱泱大国,其艺术市场逐渐形成和发展,它们意图参与其中分得一羹。



2001年四合苑画廊内景

2005—2007年,出现第一次外资画廊涌入的高峰,来自欧洲和亚洲国家的重要画廊不断在北京艺术区开设自己的空间。一方面,来自欧洲的瑞士、丹麦、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艺术经纪人、知名收藏家、艺术基金会等纷纷入驻北京多个艺术区。其中,来自瑞士的麦勒画廊、意大利的常青画廊、荷兰的“U空间”受到了业界瞩目。另一方面,亚洲国家也不甘示弱,利用地缘之便,许多亚洲发达国家的老牌画廊纷至沓来。如日本的东京画廊和号称全球最大的韩国画廊阿拉里奥分别于2002年、2005年高调入驻798艺术区。其中,阿拉里奥画廊更是以开设空间达到2290多平方米成为当时798艺术区规模最大的画廊空间,引得当时业内和媒体的瞩目。

2007—2009年,三年间成为外资画廊入驻北京的第二次高峰,尤其是在2008年达到了高潮。这段时间,北京地区的外资画廊数量接近70余家。一些来自欧美国家的画廊经纪人、知名收藏家经过前几年的试水和筹备,开始逐渐在北京开设自己的艺术空间。其中就包括由美国阿恩·格里姆彻和马克·格里姆彻父子创办的佩斯北京画廊,瑞士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创办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丹麦林冠夫妇创办的林冠画廊。这一时期,北京新增了不少高端外资画廊,为北京艺术品一级市场的发展涌入了大量新鲜血液,增强了北京地区艺术市场的国际形象,加快了北京画廊国际化进程。同时,外资画廊的蜂拥入驻也加剧行业竞争,扩大了高端画廊与中小微画廊的差距。此外,亚洲外资画廊扩展速度更显疯狂,据资料显示,此时有多达14家韩国画廊入驻北京。



常青画廊创办人: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洛伦佐•飞亚斯其和莫瑞希欧•瑞哥罗

2009年成为一个转折点,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北京地区的外资画廊首当其冲。一方面,部分欧美高端画廊基于雄厚的实力,在这股寒潮的抵抗中勉强维系,如佩斯北京曾长期歇业,红门画廊在798艺术区开展的分支空间关闭等。另一方面,较为依赖中国艺术市场的亚洲画廊受到毁灭性打击,尤其以阿拉里奥画廊、阿特塞帝画廊、都亚特画廊、表画廊等为主的韩资画廊受到冲击强烈,它们纷纷撤资、关门歇业。有研究者认为,除了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劣势影响,此时的外资画廊也受到中国对艺术品出口管制从严,艺术区租金暴涨 ,外资画廊盲目扩张,以及受国家政策牵连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2010年至今,外资画廊在中国历经一段时间的大起大落后,随着国家经济步入调整期,整个北京地区的外资画廊业亦进入调整和进一步适应的状态。如今,“激情”已经退却,许多国际画廊对中国内地市场愈加谨慎,近三年鲜有新的国际画廊入驻北京,已经入驻的外资画廊也在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一方面,部分画廊调整业务性质,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如非盈利性画廊“U空间”转变为商业性质的博而励画廊,并增加中国的合伙人,成为合资画廊 。与此相同的还有伊比利亚艺术中心,经过短暂歇业后更名为蜂巢艺术中心。另一方面,部分外资画廊开拓多渠道的业务,加强艺术基金、艺术商店的建设。如林冠画廊转变为林冠艺术基金会、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力发展尤伦斯艺术商店,并加强对艺术基金项目的重视。此外,越来越多的外资画廊不再过分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及艺术家,将目光转向推荐国际当代艺术,尤其在近三年,北京的外资画廊举办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现当代艺术展览,并努力挖掘和培养年轻一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

综上所述,外资画廊在入驻北京的历史进程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如鱼得水的,其中不少外资画廊在激烈的竞争中因“水土不服”怏怏而去。当下北京地区的外资画廊无论以何种方式、何种方法,都在努力增加营业额,拓展新的业务,开拓新的市场与藏家,以期赚取更多的利润。在当下更加激烈的中国艺术市场竞争中,外资画廊加快了北京画廊业的新陈代谢,促进了中国内地画廊行业的优胜劣汰。



东京画廊外景

东京画廊内景

北京外资画廊发展现状

(一)地理分布

北京地区外资画廊地理分布如文后所附“表一”所示,大多外资画廊选择立足于较为成熟的艺术区。其中,798艺术区成为首选。798艺术区聚集了近60%的外资画廊。佩斯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常青画廊、林冠艺术基金会、东京画廊等均坐落于此,成为了一批实力雄厚的外资画廊聚集地。其次是草场地艺术区,占居19%的比例,吸引了诸如香格拉画廊、艺门画廊、前波画廊等入驻。此外,一些外资画廊也会选择在外国人较为聚集的商业场所开设空间,如三里屯、秀水街等。

正如前文所述,出于历史原因,九十年代的外资画廊多选择分布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街区,如红门画廊选择东便门角楼,四合苑画廊选择在紫禁城东门对面一个传统的四合院内。2000年后,国家对北京城区功能进行严格规划,限制了对传统文化街区的商业开发,因此外资画廊选择传统文化老街区开设空间变得困难。同时,随着艺术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以798艺术区为主的一批艺术区已经集聚了极高的人气,形成了较为浓郁的艺术氛围,加之近几年来北京商业用地的价格逐年飞涨,艺术区租金相对具有优势,因此艺术区成为了外资画廊驻扎北京的最好选择。此外,通过2008年的数据报告可知,目前外资画廊在地理分布上紧缩,许多原有外资画廊的艺术区已消失不见。外资画廊从地理分布多元化向着单一化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外资画廊受到行业聚集的影响,不断形成聚集规模;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部分外资画廊经营不善、纷纷倒闭有关。

(二)运营规模

与本土画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运营规模所不同的是进驻北京地区的外资画廊通常运营规模较大。本章节将从外资画廊运营规模角度讨论其发展情况。

从经营面积看,如“表二”所示,现今大多外资画廊将经营面积集中在500—1000平方米,其次是1000—2000平方米。还有少数画廊经营面积达到了2000平方米以上。相比国内大多画廊在500平方米以下的面积,外资画廊整体经营面积较大。以798艺术区为例,佩斯北京的经营面积达到了2500平方米,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更是达到了5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假设2015年798的房租为每平方米每天7元 ,则佩斯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年房租成本高达638万元、1277万元。房租成本之高,也从侧面折射出画廊财力的雄厚。这让大多数北京地区的本土画廊望尘莫及,只有诸如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长征空间等少数内资画廊能够与其争锋。



尤伦斯艺术商店内景

那么,要承担如此高额的房租,加之来自本地各种税收政策的压力,外资画廊的经营成本如何?笔者对已公开的外资画廊在政府的注册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详见“表三:北京部分外资画廊注册信息”。

从注册模式上看,在注册资金一项,大多外资画廊的注册资本在5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之间,而佩斯北京以实交注册资本980万港元(约合821万元人民币)位居外资画廊注册资本之首,亦可见其庞大的财力。国内少有能与之相抵的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注册资本高达1000万元尚属个例。在注册公司一项,不少外资画廊以文化、贸易、交流等公司的名义注册,如红门画廊、前波画廊。还有一部分外资画廊,利用自身之便,其公司法人为中国人,如尤伦斯艺术中心、艺门画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等。在经营范围一项,一些公司规避了工艺品零售、批发的业务,而是注重艺术品的进出口、文化交流活动,其实质可能是其销售渠道主要在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考虑到外资画廊常常需要进出口艺术品,而我国对进出口艺术品的税率目前仍然较高,因此外资画廊的运营成本相对国内本土画廊普遍较高。



(三)从业人员

从管理层面看,外资画廊的创始人、负责人多是长期从事国际艺术交流的职业艺术经纪人,他们或是有庞大的国际企业、政府基金支持,或是家境殷实、有悠久的家庭收藏历史。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资金实力。

从普通职员看,相比国内本土画廊,外资画廊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少。通常一所外资画廊的常设员工数量控制在5—10人,甚至更少。同时,许多外资画廊出于自身多个艺术空间的优势,常常会调用其他空间的员工到北京驻地,并对北京分支机构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

为了尽快地适应中国的艺术市场,以及出于节约用工成本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外资画廊常与中国人合作。一方面,聘请中国人担任工作人员,这其中既包括高薪聘请中国艺术市场的业界精英(包括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员工),也会招聘毕业于国内外专业美院、艺术高校的中国学生。以佩斯北京为例,冷林现为佩斯画廊北京分支的总裁。他在加入佩斯之前,是北京公社画廊的创办人、艺术家张晓刚的经纪人,冷林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与此相似的是,博而励画廊负责人包文麟在创办“U空间”的时候,就选择与国内知名美术史青年学者皮力合作,如今,“U空间”早已转型为博而励画廊,并大量邀请中国人担任合伙人,变成了合资画廊。例如,包文麟聘请了北京保利拍卖行的前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贾伟成为其合伙人 。另一方面,部分画廊也会招聘中国人担任助理、实习生或相应的兼职工作。如红门画廊每年的驻地计划就会聘请中国的实习生参与。



佩斯北京画廊

一般言之,作为外资画廊的从业人员,为了与国际市场更好的交流与合作,其专业素养与外语能力普遍好于国内画廊。但也正是由于对从业人员较高的素质要求,也让国内大多相关从业人员望而却步,很少能够看到国人参与到画廊的核心工作。因此,外资画廊从业人员的招聘具有精英化的倾向。

(本文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市场与管理专业研究生)

责编/杨 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微信账号


    关注 里仁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