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所 做城市的暖灯

 

我们怀抱知识,共筑文化城池...


“这是一个提供知识和美的地方。
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不只需要好的阅读,
还需要看好的展览、喝好的咖啡、
用好的生活设计品,
我们为他们提供启发寻找一种生活方式的场所。” 



 山川承载不朽,文化即是日常。
2015年方所在西南开幕,鼓励大众将目光对准周遭的生活环境,记录下那些被淹没的、被搁浅的、或是翻起浪花,却最终无影无踪的瞬间。


我们探寻美的旅程常常是这样:我们想要从哪里开始艺术之旅,艺术作品就从哪里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引用歌德的一句话:“我厌恶所有那些只提供指示,却未能丰富或鼓动我活动的东西。”因此方所的空间,从日常中来,却创造出奇异的世界。

只要能触动你的思想与生活,它可以是熙攘的蔬菜市集,也可以是高雅的音乐现场;可以化身时尚的T台秀场,也可以脱变成纵情的狂欢夜店……

在方所的影集《文化即日常》里,摄影家阮义忠认为日子总是平凡平淡,但是有些却用心当下,发现了其中新的涵义。

而在巨变的时代”,阮义忠说,“在脚踩之地找到归属的高品质实体书店,重要性堪比水泥丛林中的心灵庇护所”。

在钢筋水泥的桎梏中,书店则作为城市之窗,代表了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打造着多元靓丽的城市人文风景。



商场中人来人往,书店前门可罗雀;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碎片化阅读,却再没有闲情逸致去品味经典;熬夜玩手机成了习惯,挑灯夜读却成为历史。

现代化的生活除了快速地抛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还不断扩大了城市吞噬的边界。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谴责城市造成一系列窒息生命的情感,包括对我们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以及在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欲望。人们早已失去了自然的静谧。



那么,在都市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作为城市森林中特立独行的个体,我们该如何传承都市个性,增益都市价值,建立人文层面的属性?

我们帮读者去整理图书的价值,要让爱书的人容易找到书,找到书友。

                                            ——方所书店运营总监谭白绢  

在当前时代,读书更有精神修炼的意味。

曾几何时,注意力已经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多少人不到十分钟就会五、六次掏出手机,查看那些可能并非那么重要的信息。从拖延症到焦虑症,许多“现代病”都是源于这样的精神分散乃至涣散。

开卷有益”因而有了现代意义:与其抱怨手机依赖,不如把它丢在一旁,沉浸于一灯一卷的世界,忘却凡尘俗务,让因为枝蔓过多而芜杂的心灵重新健壮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专注力会影响人们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多线程”会让你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影响到幸福感。精神的修行,带来的也是“尘世中的幸福”。

说实话,在具体的阅读中,我们可能很难感受到这样的提升。

但一幅漫画,可以给我们回答:脚下空空者,看到的是花团锦簇的宣传画;以书垫脚者,看到的是阴霾密布的天空;而那些站在更多书籍之上者,看到的则是云层之上壮丽的日出。

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日计不足,月计有余”的积累过程,“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能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感受人生、能以一种不同的视野想象世界时,请不要忘记了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那些书籍。

从方所出发,放眼这些位于城市一隅的文化聚集地,那些试着用手中日益精致的智能屏幕在这里留下自己印记的人,不在少数。

在方所年客流量过百万的繁荣之下,又有多少人,是真正走进了书中黄金屋的呢,恐怕还需要我们认真思索。

那么,你又有多久没有认真看一本书了呢?
主编 | 张章 张钰良
责编 | 黄子和 陈子阳
文字 | 王灵犀 肖冠华
图片 | 王灵犀
排版 | 王灵犀 肖冠华


    关注 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