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逍作品文化随笔:西域何处之二

 

以经商的名义,做国际间谍,这种骗人的把戏连孩子都不信。可张骞信了。...



这里是杨逍个人微信公众号:杨逍文字作坊,生产高品质的  精神盛宴,贩卖与文字有关的优质产品,

也许有你所需,也许博你一乐,但一定是至真至诚。

请点击,或加公众号,或扫二维码关注,亲,谢谢。

本公众号开通赞赏功能,认真的原创作品,需要您的支持哦。

二、君子张骞


对于忠义人格的诠释,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所偏向的重点并不一样,这与时代对英雄人物的需求有关,也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民众素质有关。像玄奘那样的忠于自己的英雄人物,注重的是精神主体,不太关心社会环境。而偏重于义字当头的忠义人格,则更多的是社会环境赋予他们的力量,往往偏向于舍生取义这一个层面,这一类英雄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产生的,有时候,舍生取义并不一定正确,仅仅是一时冲动。当然,历史传承下来的英雄人物也是吻合了民众的崇拜口味,其勇敢的人格在民众心目中一旦形成,就再难改变,比如关羽、张骞等。

而在通往西域的路上,张骞无疑是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这类偏向于义字的忠义人格的核心人物。他的西行之路则更加艰辛,更加勇敢。

公元前139年,大汉朝最为英明的君主刘彻为了击垮匈奴,彻底统一北方,鉴于匈奴人的强大和狡猾等诸多原因,他便产生了一个在当时大胆而又似乎不切实际的想法:派一个人去西域,联合匈奴以西的另一个游牧民族月氏国共同夹击匈奴。刘彻的这个想法自然是好的,他是从一个被赐了汉名的匈奴降将赵信口中得知匈奴人杀了月氏国王,并将头颅割下来当作酒器,而月氏国上下为了报仇,早已蓄积了举国的力量来对付匈奴。这件事,在当时看来,仅仅是个传言,并不切实可信,况且此话出自一个匈奴降将口中,是否有诈便不得不令人斟酌一二,然而,果断神武的汉武大帝刘彻,却贸然做了一个盲目的决定:招募一百余人的敢死队,横穿匈奴地盘,去寻找未知的月氏国,前来夹击匈奴。

也许,汉武帝在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他就后悔了。他或者仅仅是有了这个设想,还停留在痴心妄想的阶段,可他说出来的话,就是一个唾沫一个钉,手下立刻就有人迎合了,为了弘扬武帝的英明,臣民们一味歌颂,这样就把刘彻悬空了,搁置在一个骑虎难下的境地上,这种时候,对于威严的帝王而言,即使明白要将一些人送出去自生自灭,但他也不反悔,他只能将错就错,大义凛凛地号召有胆有识的勇士穿越草泽大漠去寻找月氏国。

无人敢怀疑皇帝的高瞻远瞩。

可刘彻明白,这根本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尽管丝绸之路在此时已经有了地理上的开通,东西方的商业、文化也有过短暂而微弱的碰撞,但随着匈奴的渐渐崛起,这一切都被迅速割断了。匈奴横亘在大汉朝和西域三十六国之间,左侵右扰,都受其害,还哪儿会有横穿的道理!试想,雄心勃勃的刘彻,怎么会把击垮匈奴的重担放在一个虚妄的月氏国身上,他压根就对联合月氏的事情不抱任何希望,而且在他看来,月氏国根本就不是匈奴的对手,太弱小了,以大汉的国富民强,他根本就瞧不起月氏国,也就是说月氏国其实没有与大汉联手的筹码,纵是他们派人来讲求合作,大汉朝还不一定会答应呢。

其实,那时候,刘彻对痛击匈奴已经看到了希望,卫青、霍去病的能耐已经初现端倪,作为一个权衡大局的帝王,他知道就算是相互对峙,匈奴也奈何不了大汉王朝,他们熬不起。

那么,刘彻又为何非要派人出使月氏国呢?这除了皇帝的脸面之外,还有一个声东击西的作用。刘彻把这个敢死队送出去,原本就是让他们去送死的,就是要把他们献给匈奴,让匈奴人看得清清楚楚,大汉朝是怕了匈奴的。这是一条示弱的计策,麻痹匈奴,也是激发大汉军队士气的方式之一。

很明显,倘若这真是一支能够建功立业的队伍,又承载了皇帝诸多希望的队伍的话,皇帝不该派一个真正的有胆有识的人物前去完成任务吗?而当时的朝廷,这样的人物并不少,大家都是争先恐后地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甚至像李广这样名噪关内外的飞将军,要想上战场杀敌,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挨得上,要不,他也就早早地封侯为王了,他就是杀敌的机会少,真正能杀敌的时候,他要么不能上战场,要么在侧面,没法立功,而卫青就不一样了,刘彻把所有立功的机会都给他,他也真争气,所以,他成功了。但就是在这样争抢机会的情况下,刘彻保全了那些他信任和熟悉的将军、贤臣们,精巧地设了一个招募的局,钻进这个局的人,是谁已经不重要了,他只要能在匈奴的地面上趟起浑水就好了。

以经商的名义,做国际间谍,这种骗人的把戏连孩子都不信。可张骞信了,并且是感恩戴德地信了。于是,张骞成了丝绸之路上人尽皆知的傻子。

本文是文化散文《西域何处》的第二节,其他部分将随后发出。《西域何处》发表于《红豆》杂志2016年8期“文化随笔”栏目。获“第二届《红豆》文学奖佳作奖”。


    关注 杨逍文字作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