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哥特风编曲《荒原古堡》

 

乐然成诗,探寻黑暗和毁灭。...





哥特 Goth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艺术形式。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的神圣与邪恶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



应用领域

哥特式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哥特建筑

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在2个世纪之后流行于欧洲各国。

哥特风格常被使用在欧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宫殿、会堂以及部分私人住宅中。肋架尖拱,高耸瘦削是哥特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哥特式建筑的艺术表现是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它的魅力来自于建筑比例,光和色彩的美学体验。

代表性的建筑有法国的沙特尔圣母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圣·皮埃尔大教堂等等。



哥特文学

18世纪中后期逐渐定型的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背景多数为为黑暗、凄凉的场景,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是哥特小说的鼻祖。

哥特小说在浪漫主义小说中占领统治地位,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描绘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是通过揭示社会的邪恶和人性的阴暗面来深入探索。



哥特音乐

在早期,哥特式音乐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传统音乐极端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

20世纪80年代,近代哥特运动在英国开始上演,新哥特运动的出现或许是朋克运动的延续。哥特精神开始在音乐上展现其影响力,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并且对死亡亦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

新哥特音乐继承了18、19世纪浪漫主义的抒情和食性,以死亡为主题,探寻黑暗和毁灭。尽管一些流派加入了舞曲节拍和电音,但以小和弦,缓慢节奏表现怪诞和抑制机构特性并没有改变。

具有代表性的是芬兰著名哥特摇滚乐队Nightwish。



哥特文字

哥特文字种类多样,极富原创个性,瘦削、细长、诡异、复古、华丽,带有些许阴暗、神圣的色彩,黑白分明是哥特文字的特点。

在古经文抄录、古籍封面和纹身上常见,与其他哥特艺术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字体主要应用在拉丁字母体系(如英文、德文、法文等)。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哥特文化传播并不广泛。但得益于几年前曾红极一时的中二流派“非主流”,近年来,中文哥特字体的创作也在渐渐成熟。



哥特式电影

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电影,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元素第一次成为电影的表现主题。

1922年,德国导演茂瑙拍摄的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使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成为了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

此后,孤独、死寂、悲伤、永生的吸血鬼成为了大银幕永远的宠儿,后来的《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黑夜传说》、《范海辛》等,每一部都深受欢迎。

上世纪90年代,是哥特电影的黄金发展时期。1990年,导演蒂姆·波顿找到了约翰尼·德普,拍摄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剪刀手爱德华》,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没有宗教,却有着和《夜访吸血鬼》一样的至高地位。

《吸血鬼猎人林肯》、《巴黎圣母院》《狼人》、《断头谷》、《匿名者》、《潘神的迷宫》、《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仙境》等,都是比较明显的哥特风格电影。





    关注 娱乐大冰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