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了第一名,需要奖励吗?“德西效应”告诉你答案

 

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产生兴趣了,此时再给孩子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可能适得其反。...

家长

小朋友

VS
家长篇




妈妈A

这次月考,孩子考得不错!看来奖励机制还是很有效果的嘛!

爸爸B

下次孩子考到95分,给他买一个电玩~~他把字练好,给他买个I PAD~~只要他学会架子鼓,就带他去长隆玩······





我准备下次孩子考到……





孩子篇



孩子A

这段时间太辛苦了,要达到95分才有一个电玩,下去再考吧~~

孩子B

I PAD 我想了很久了,可是练好字要花那么多时间,不如下次吧,或许妈妈会换一件简单的事情让我完成······





爸妈要求越来越高,不如下次吧……





一万种答案静静地飞过~~~~~~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给家长极大的启迪——当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家长应该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孩子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孩子产生兴趣了,此时再给孩子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孩子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只专注于奖励礼物。因此,作为家长,特别要注意奖励的方式,千万不要滥用,要避免“德西效应“的发生。
从“德西效应“中,我们不难发现:

一、缺少内在吸引力,孩子兴趣保持不持久!

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坚韧不拔的意志,仅靠外在物质刺激是不够的。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暂的,对于长远来说,个人兴趣是无法维持的。

二、转移注意力,造成孩子思想不集中!

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家长根据孩子的喜好进行物质刺激,孩子为了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努力去完成,但是其重点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奖励。当获得奖励后,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奖励身上了,而家长想要孩子学习的东西,早已被孩子忽视了。
三、奖励机会不均衡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

家里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如果家长的奖励机制不均衡,就会造成有的孩子有,有的孩子没有,这就会让没有获得奖励的孩子心理不平衡,会出现各种抱怨、不满、不理睬家长等,甚至严重的还会造成逆反心理,“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稀罕!"

四、家长带欺骗色彩的物质奖励让孩子很失望!

在给孩子奖励的时候,家长声情并茂,让孩子各种脑补,期望很大,当孩子真的做到了家长期望的,最后得到的却不是孩子想象的那样,孩子的情绪就会低落,失望,甚至感到欺骗。
五、学生会过于注重物质所得,影响人生观的确立!

家长频繁地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孩子就会把学习看成是带动物质所得的一种手段或途径,会改变孩子的学习目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过于注重物质的获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偿的,不能很好地树立人生观。

来源:好家长园地

编辑:大沥妇联微信编辑小组









    关注 大沥妇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