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熬制的一锅馊汤——电影节之三

 

这是迪潘和雅丽尼拼了命想去的地方,想过的生活,而那里的人,轻轻松松就可以在豪华无比的瑞士山区酒店,吃着美食,泡着温泉,探讨人生——他们的人生当然是充满了无法再“年轻气盛”的惆怅,但对迪潘和雅丽尼来说,他们多少同伴,连年轻的机会都没有。...



电影节看的片子基本上可以给7分以上,为什么还是有两部垫底,成了第四梯队呢。因为里面流露出来的一种趣味,一种意识,非常不喜欢。

《流浪的迪潘》要是没有那个结尾,可以一跃升至第二梯队。故事的设置很好:斯里兰卡内战后,曾经效力于泰米尔组织的战士迪潘,与素不相识的雅丽尼假扮夫妇,后者又从难民营里随便捡了个孩子,三个陌生人伪装成一个家庭,成功申请移民,来到了巴黎一个郊区贫民窟。

这三个人,连最后被捡来的小姑娘,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计划。虽然泰米尔组织在巴黎的头目希望迪潘继续回去战斗,但他只希望安安稳稳做大楼管理员;雅丽尼真正想去的是英国,她表姐在那里,但迪潘不能让她走,这样他们的临时家庭就会暴露,她只好继续在黑帮头子家帮佣,再次目睹“战火”;姑娘上了学校,虽然没交到朋友,但法语说得越来越溜……待下来吧,他们最终这样想,可是巴黎郊区贫民窟的日子,却远非他们当初向往的西方天堂,他们逃过了家乡的连绵战火,又被卷进异邦的黑帮枪战。



因为地域,因为出生,因为命运,而在地球底端挣扎的普通人,他们想要改变生活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但生活辖制他们的力量却更强。在这样的困境中,导演给出了这样一个结局——最终,他们逃到英国(怎么逃的,没有任何交代),男女主人公也真正产生了感情,有了自己的孩子。结尾是雅丽尼的手一遍遍捋过迪潘的头发,他们在一派中产阶级面貌的庭院里烧烤,聊天。

这个“温情”的结尾是个败笔,之前南北半球的贫富差异、各自国家自身的内部问题,都被这上了一层大柔光的大团圆结尾给抹消了。导演为这个斯里兰卡家庭开出了一个想象的、浪漫的、充满中产阶级自我疗愈的药方,但实际上,作为现实困境的难民问题,远不可能有这样的理想结局。



另一部备受追捧的《卡罗尔》,散发出浓浓的馊味儿,是中产阶级熬的另一锅馊汤。怪不得有人说这是女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在这两个女人(一个处境优越、阅女无数;一个年轻懵懂、人生正在起步)之间,我们,至少从影片中,看不出感情的发生(连无缘由的感情萌发——这也最动人——也看不见)。感情的发展却习以为常,而那个“回头、凝望”的结尾,之俗套,之无聊,完全没有代入感。这充分证明了如果感情本身没有质量,就算用了如今时髦的女女之爱,也只能更加显出运用这个噱头的牵强。真正动人的同性感情,会让你最后看到这是两个人的感情(比如《断背山》);而在《卡罗尔》里,我没有看见。我只看见一套套衣服,还有演员的卖力表演。


    关注 晨书暮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