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锯鳐:无性生殖的海洋白色幽灵

 

“电锯狂魔”、“魔鬼剑士”、“白色幽灵”……顶着这些骇人听闻头衔的锯鳐,其实性情温和,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Sawfish

A Strange Marine Creature of Asexual Reproduction
 | 洪炜琼   图 | Guillaume Baviere


如果你在海边漫步,看见一把光滑锃亮的“大锯子”,千万不要好奇地伸手去捡,因为那把“大锯子”极有可能就是海洋生物锯鳐,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伤害!

16世纪的瑞典史学家奥劳斯•马格努斯对锯鳐有过这样的描述:“游在船底下的锯鳐把船切破,水就会渗进船内,船沉了以后它就可以吃人了。”然而在澳洲部落的神话故事里,这种英文名叫“sawfish”的鱼,用吻锯掘出了山川河流,成为富有神力的动物,因此在部落舞蹈中,吻锯是十分重要的道具。而在台湾民间,锯鳐的吻锯被称为“鲨鱼剑”,是挡煞、镇宅、开运必备的“五宝”之首(其他四宝为七星剑、月斧、铜棍、刺球),更是乩童做法的法器,用来调遣天兵天将,可驱邪祛魔、镇鬼除妖。

不管锯鳐是否如传闻中所说,是“世界上最凶残的水生物”,或是像澳洲神话里那样,充满神力和奇幻色彩,它奇特的外形和习性都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究……
ONE

▲被误解的“电锯狂魔” 
 其实性情很温和▼


“电锯狂魔”、“魔鬼剑士”、“白色幽灵”……这些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的称谓,都是人们为锯鳐冠上的头衔,虽然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夸张,但锯鳐的一身本领却并非浪得虚名。

锯鳐的鱼吻扁平而狭长,呈剑状突出,两侧长着17~35对由盾状鳞组成的齿状结构,形如锯子,故而得名“锯鳐”。每根锯齿长4厘米,宽1.5厘米,齿根深深埋在吻部软骨的齿窝里,十分坚韧。整个鱼吻的长度为体长的1/3,像一把双面都有齿的大锯子,非常锋利,要是被它所刺,非死即伤,“电锯狂魔”的头衔也由此得来。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锯鳐引发的事故。1930年,在美国弗吉尼亚沿岸,渔民在浅水区用鱼叉捕到了一尾大锯鳐,但这只锯鳐为了保护自己,猛一回头就用吻锯击中船身,渔民也被刺成重伤;1940年,几只大锯鳐先是破网而出,接着追击渔船,最落后的那艘实木船虽然结实,竟也被刺穿……面对这样的记录,人们自然就对凶悍的锯鳐望而生畏,唯恐闪躲不及。

而“魔鬼剑士”的名号,则源于它极快的攻击速度。别看水族馆里的锯鳐老是趴在泥上一动不动,就以为它行动缓慢、老态龙钟,但是它在与鱼群对抗时,可以用人类剑士可望而不可及的速度移动,那把巨大的吻锯总能让小鱼藏无可藏,逃无可逃,直接将其身体切成两半。但锯鳐并不贪心,一般不会继续追击,只会捕食这些落单的倒霉蛋。

至于“白色幽灵”的由来则是因为锯鳐身体的色彩。锯鳐的背部呈褐色,肩上有一浅色横条,而腹部是白色,下颌和下身连起来,就像是漂浮在浅海中的幽灵。

种种恐怖的外号,无疑让人误以为锯鳐血腥残忍、嗜杀成性,但其实它性情温和,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大多数伤人的案例,都发生在它们不甘被渔民捕捉而奋起反抗的时候。锯鳐是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因此只有夜间才出来活动,而在白天,它多半懒洋洋地趴在泥上,连那把“大锯子”也没有显出它的威力,或许这才是它的真性情。

TWO

▲和锯鲨就像双胞胎 
吻锯:捕食利器和“信号探测器”▼


其实,在海底世界里,锯鳐的外形并不算另类,有一种鱼就和它几乎长得一模一样,就像是一对双胞胎,那就是锯鲨。虽然外貌极为相似,但它们却分属于不同的科和目,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两者的区别:锯鲨的鳃孔在身体两侧,锯鳐的鳃孔在腹部;锯鲨的吻锯上有须,锯鳐的吻锯上则没有须。

锯鳐是卵胎生动物,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待长到具有繁殖能力时被产出体外,每产可达10余仔。刚出生的锯鳐宝宝有60厘米长,对于大多数鱼类来说算得上是“巨婴”,而成年锯鳐可以长到4~5米,据说还有能够长到7米的,单是吻锯就可以长达两米,宽达30厘米。

有趣的是,锯鳐在出生前,锯齿上包裹着一层薄膜,这层胎衣可以使锯鳐妈妈顺利产出宝宝而不受伤害,也能保证同胎出生的“兄弟姐妹”不会相互伤害。但锯鳐在出生以后,“兄弟姐妹”之间会相互攻击,以此褪掉吻锯上的薄膜,由此获得使用“武器”的权利。

锯鳐的主要食物是泥沙下的甲壳和无脊椎动物。对锯鳐来说,每次进食就像是愉快的自助餐,它们会利用大锯子过滤泥沙,然后享用滤出来的生物。偶尔,它们也会换换口味,对大型鱼群进行攻击,那些被锋利的锯子刺伤而落单的鱼,成了它们的大餐。

锯鳐的视力不佳,所以其吻锯不但是捕食利器,还充当了感觉器官——吻锯上有很多敏感的毛孔,可以作为捕食前的“信号探测器”,当猎物临近时能帮助锯鳐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其在合适的时候出击。

要在残酷的海底世界生存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有“绝活”,比如海参一遇到危险就会将体内器官排出以减轻体重,快速逃跑,又比如比目鱼能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来躲避敌害,而巨银斧鱼能在幽暗的海里发光来迷惑掠食者……而锯鳐的防御武器则是“大锯子”,凭借这一法宝,它可以在海洋中威风凛凛地巡游,不仅凶残的虎鲸和鲨鱼要退避三分,就连体长十多米的巨型章鱼也不是它的对手。每当与章鱼搏斗时,锯鳐就用“大锯子”斩断章鱼的8条强有力的腕足,解除其武装,使其丧失战斗力,落荒而逃……



THREE

▲从淡水环境走向海洋
 “找不着对象”,被迫无性生殖▼


锯鳐生活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浅水区,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长到3~4岁,一开始生活在淡水环境里,然后会游到海洋,而当雨季来临时,它们又迁移到河口或更淡的水域中,等到雨季结束后才重返大海。只有澳大利亚的淡水锯鳐完全栖息在河口或河流上游,距离海洋有100公里之遥。

锯鳐的肉质鲜美,是珍贵的食材;皮可以用来制革,是制作刀壳、剑鞘的上等原料;肝可以用来制鱼肝油,鳍又是高级的鱼翅……正因一身是宝,所以锯鳐遭到人类的大肆捕捞,又因其生长速度缓慢,幼体极易被其他食肉鱼类攻击,加上海洋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锯鳐的数量急剧下降。当然,野生锯鳐数量的减少和它的“大锯子”也有关系:在御敌和捕食猎物时,“大锯子”十分有利,可一旦挂上渔网就难以挣脱,从而丧命。

以前,锯鳐广泛生活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东部,但如今在欧洲海域,锯鳐已经销声匿迹,现存的野生锯鳐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最近一次野生锯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是2015年6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礁岛群的温暖水域,一名水手用手机拍摄到一条长达4.2米的野生锯鳐,照片中标志性的吻锯清晰可见。

早在19世纪80年代,锯鳐就已成为濒危物种,如今更是升级为极危物种,因此保护它们、帮助其繁衍后代的行动迫在眉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德米安•查普曼说:“此前,我们一直认为脊椎动物在自然环境下只能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无需交配的方式。”他所说的无需交配而繁衍的脊椎动物便是锯鳐。2015年,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的河口,科学家发现了野生栉齿锯鳐在自然环境下无性生殖,这意味着母体未经受精直接诞生后代,迄今为止,这是第一个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脊椎动物进行无性繁殖的例子。

无性繁殖常见于无脊椎动物中,而在脊椎动物中比较罕见,此前脊椎动物无性繁殖并存活下来的例子,都发生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比如地球上目前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龙,就是通过无性生殖而产下未受精的卵,然后卵又孵化出了科莫多龙。这种“处女生殖”的繁殖方式,在鲨鱼、鸟类、蛇类中也曾有过,这些通过无性生殖而诞下的子代,被称作“孤雌子”。

科学家分析,锯鳐能无性生殖的原因,可能是其在自然环境中的数量极少,所以很难遇到“另一半”,为了繁衍后代便逐渐形成了无性生殖。在锯鳐日渐减少的今天,这种单性生殖看似能够帮助锯鳐繁衍更多的后代,但事实上对于快速消亡的它们,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种奇特的物种很快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Cultural Geography


    关注 环球人文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