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廊桥之都:山涧上的生活哲学

 

自宋元以来,庆元县为中国古廊桥数量最多的县,被誉为“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都”。...






据《庆元县志》记载
自宋元以来
庆元县共修建各式廊桥230座
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97座
为中国古廊桥数量最多的县
被誉为“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都”


山高水长是庆元独特的地理特征,由于群峰插天,溪流纵横,庆元的先民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垫石为步,伐木为梁,逐渐在这方山水中安居乐业。不过,当地多雨水,架设在溪、河上的桥梁常因此而损坏,于是,当地人便在桥上加盖廊屋、侧板以保护桥身,于是,独具特色的廊桥便在先祖的智慧中孕育而生。

廊桥珍品

早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廊桥分为木拱、石拱、平梁等类型,其中木拱廊桥因其造型精美、技术含量高,被称作廊桥中的“珍品”,在中国,木拱廊桥共有100余座,而其中20多座都在庆元。

庆元的木拱廊桥萌芽于唐宋时期,在元代趋于成熟,而到了明代,政府对百官第宅、庶民庐舍的建造规格出台了明确的规定,而庆元县的富贾名绅、大小官吏为了彰显自家的显赫,便纷纷出资修建气势恢宏的廊桥。一时间,庆元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木拱廊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庆元木拱廊桥的建设也进入鼎盛时期,全国迄今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顺着蜿蜒的举溪进入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造型别致的如龙桥。在桥上廊屋当心间的随脊枋上,可见25个题字:“明天启五年岁在乙丑四月十二日乙丑谷良旦吴门从新修造。”如龙桥建造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但这座廊桥依然风姿卓越,横跨于举溪之上,全长28.2米,有廊屋9间,廊屋两旁覆盖着三层风雨板,板上凿有形状各异的小窗,廊屋的内部雕梁画栋,在当心间的顶部,还特意凿刻了富丽堂皇的藻井,藻井内如意斗拱层层叠加,既美观又能平衡廊屋的重力。廊屋内还有一块古匾,上书“如龙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相传,这三个大字乃明代神童吴之球8岁时所写。桥的南端设有桥亭,北端建有三重檐歇山顶钟楼,远观如巨龙昂首,蔚为壮观。每当夜晚降临,人们站在桥头看月色如画,听溪流有声,澄澈的溪水倒映着闪烁的星光,恍惚之间,便当真觉得这桥是一条在天的飞龙了。



尽管如龙桥的历史悠久,却算不上是最古老的,在庆元还有两座中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大济村的双门桥与莆田桥。公元1004年,吴氏祖先为避祸乱,迁入山高路远的庆元县大济村,根据《吴氏宗谱》的记载,在其祖先迁入大济村时,村前的济溪上就已有这两座廊桥,这个年代比《清明上河图》中著名的木拱桥——汴水虹桥都要早100多年。



庆元廊桥的独到之处远不止历史悠久,这里还有中国现存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廊桥——黄水长桥,以及中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桥——兰溪桥。黄水长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全长54.9米,净跨17.45米,其廊屋数高达21间,引桥部分占了全桥总长的三分之二,在全世界的桥梁建筑史上都属罕见。兰溪桥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全长48米,净跨36.8米,有廊屋9间,两侧设有红色风雨板,每当阳光普照,红色的风雨板在炙热的阳光下闪烁,桥下溪水潺潺,远观,恰如“长虹饮涧”,十分壮丽。古人在建造兰溪桥时,没有使用一铁一钉,全利用的是榫接,但经过了400多年风雨的洗礼,兰溪桥的桥身依然十分坚固。当地人说,上世纪80年代,在迁建修缮兰溪桥时,工人们拆卸到拱架节点榫接结构时,怎么也拆不下来,最后使用了钢钎、汽车千斤顶等现代机械工具,并运用杆杠、跷跷板等原理,才将榫接逐一撬拔出。

桥庙合一

廊桥里暗藏风水之术

自古以来,建桥都是大事,在古代的风水术中,人们将桥梁视为民居建筑的“外六事”之一,事关家庭的福祸、村庄的兴败,建造时需格外慎重。在庆元,尽管廊桥众多,但每一座都暗和了风水之术。

“藏风聚气”是中国风水的基本原则,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形成了水口最能聚气的观点。水口通常分为来水口和去水口(水尾),在来水口建桥,可以指引财气进入村中,在水尾建桥,则能形成关锁,阻止村内的财气、福分外流。所以,庆元的廊桥大多都建于水口上,甚至有20多座桥直接以“水尾桥”命名。



位于庆元县百山祖镇黄水村的黄水长桥就是一座典型的“风水桥”,根据《吴氏宗谱》的记载:“村东冈尾跨涧创为屋桥(黄水长桥),以关水口。”不过,黄水长桥竣工后,似乎并没有起到“聚财”的作用,村里反而出现了“庄稼歉收、六畜丢失”的不祥之兆。后来,风水大师指出:黄水长桥所在的出水口过宽,不能聚财,而且还容易让邻村接走。经过风水大师的指点,村民把桥向上游迁移,建在了两座形似恶犬的山峰之间,并且将廊屋延长至山脚,由原来的15间改建成21间,最终形成了“家狗看门守财”的布局。没想到,黄水长桥改建之后,村里果真风调雨顺,世代繁荣昌盛。



廊桥扼水口要冲,能“藏风聚气”,自然就被视为“凡间与神界的相连之处”,所以,庆元人就在桥上的廊屋中设神龛,供奉崇拜的神像,神像范围广泛,从祖先到神佛应有尽有:如龙桥供奉着大禹,兰溪桥供奉着观音菩萨……庆元人相信,佛在桥上,人从桥上过,不入佛门也入佛门。于是,廊桥就兼具了寺庙的功能,水上桥,桥中庙,桥庙合一,廊桥也就成了庆元人重要的精神寄托之地。千百年来,廊桥上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红烛沉香氤氲袅袅,人们虔诚叩拜,祈求着风调雨顺、合家平安。



双门桥是“桥庙合一”的重要代表。双门桥原名“临清桥”,因桥上建有临清社庙而得名,社庙内常年香烟袅袅,信众不断——拜神的人远比过河的多。到了宋代,吴氏祖先迁居这里,接连出了两名进士,于是,人们便在临清桥的两端各自建造了一座牌坊式桥门,称“双桂连坊”,临清桥也更名为“双门桥”。当地人始终相信,是双门桥为当地的读书人带来了好运,于是,每逢上京赶考前,考生都会虔诚地跪在社庙里祈求高中,而事实也如他们所盼,在这个小村庄里先后中了26名进士,名震四方。时至今日,当地若有考生参加高考,在考前也会到双门桥上来回走一次,并敬拜神灵,希冀取得好成绩。

二里十桥

从廊桥到月山古道

当地人常说:要想了解庆元的廊桥文化,一定不能错过千年古村月山村。

月山村的后山形如半月,村前的举溪蜿蜒如银钩,村庄坐落其间,就好像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因而得名“月山村”。月山村为庆元古廊桥最多的村落,绕村而过的举溪不过二里,但在这上面却曾建有10座古廊桥,月山村也因这“二里十桥”而闻名于世。现如今,举溪上仍完好地保存了如龙桥、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秆坑桥5座古廊桥,这5座廊桥的形制、大小、装饰设计等均不相同,具有极高的观赏、研究价值。



有诗曰:“来凤如龙两号桥,重关交锁束溪腰。月山银汉垂清影,举水金波落绛绡。”描绘的便是被誉为“举溪八景”之一的如龙桥与来凤桥。两座桥分立于村子两端,遥相呼应,不过,与如龙桥不同,来凤桥为石拱廊桥,全长30米,有廊屋11间,其桥身比地面高出十余米,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上桥”。关于这两座桥,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在古时,举溪两岸分别住着吴、陈两大姓,两大家族因争夺举溪中的水灌溉良田而结下了仇怨,世代不曾来往。有一年,月山村大旱,争夺水权的矛盾立即尖锐起来。这时,双方决定通过比武来决定溪水的使用权,吴如龙和陈来凤分别代表双方家族出战,两人各胜一局,平分了溪水。后来,两人又带领大家上山开渠引水,保住了收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如龙与来凤暗生情愫,最终结为了夫妻,吴、陈两家也化解了仇怨,世代和睦相处。后来,他们的子孙修建起了如龙桥和来风桥,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两人的功劳,另一方面也警醒后人要和睦相处。



千百年来,修建在举溪上的古老廊桥,见证了月山村的岁月变迁,也见证了村民们一脉相承的尊宗敬祖的传家之法。在来凤桥边,坐落着一座古朴、大方的祠堂——吴文简祠。吴文简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吴姓祖先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而得名。祠堂前有一株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香樟树,香樟树亭亭如盖,寓意“荫庇子孙”。祠堂分为大门牌楼、正堂、后堂三进,大门牌楼的屋顶设有万字斗拱,构造复杂而瑰丽,正堂五开间,进深六间,每当重要节庆日,吴氏后人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沿着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便到了供放祖先灵牌的后堂,后堂的地势高于全村,既表达了族人对祖先的尊敬,又有“祖宗在上、子孙绕膝”的美好寓意。



尽管月山村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并不是穷乡僻壤,历史上,月山村经济繁荣,一度成为有名的商业重镇。月山村地处闽浙交界处,村中有古道通往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政和以及本省的泰顺、平阳等县。南来北往的商人带着货物来到月山村,都要在这风水宝地上停留几日,或换取当地特产,或到廊桥上叩拜神像以求平安,月山村里也因此店铺林立,人声鼎沸,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随着时光的流逝,繁华不再,古道也消失殆尽,但散落在月山村中的屋宇楼阁、轩榭廊桥,却都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曾发生在这里的往事。

图|陈益科 蒋彤侃 许志伟

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环球人文地理》






    关注 环球人文地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