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泰順 鉛華弗御廊橋驚夢

 

北涧桥,溪东桥,x0a深山清幽中安放着的,x0a是那坚固的田园理想。...





廊桥之乡
温州泰顺境内现存各式廊桥三十余座,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分布于泰顺地区共十五座廊桥入列。十五座廊桥分别为:
北涧桥,溪东桥,南阳桥,
仙居桥,三条桥,毓文桥,
城水桥,普宾桥,霞光桥,
池源桥,永庆桥,刘宅桥,
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


▲ 该十五座廊桥的位置标注。

令人扼腕的是,2016年9月15日,受台风“莫兰蒂”的影响,图中红标所示的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三座廊桥被洪水冲毁,在屹立数百年后,今已荡然无存。

带着深深的遗憾,冬入浙南温州泰顺泗溪镇,初见“泗溪姐妹桥”——北涧桥、溪东桥。







由温州经苍南县沿S58省道,距泰顺县城三十余公里处的泗溪大桥下,清澈的溪水潺潺,逆流而上不远便进入了廊桥景区。



溪流至此,两岸碇步相连,其上行人过往不绝。继续沿岸前行,水面渐宽,于河道相汇处廊桥初现身。



隔水相望,虹桥卧波,在千年古樟的掩映下,似犹抱琵琶半遮面,廊屋飞檐,端庄厚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 泗溪镇北涧桥。

眼前的廊桥,真实存在着,却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线。北涧桥,不愧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名不虚传。位于北涧桥东南相距不足一里处,即为其“姐妹桥”溪东桥。



▲ 泗溪镇溪东桥。

泗溪姐妹桥

北涧桥 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于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由始建首事者陈汝昌携同林友卿及明灯大师率众营造。







▲ 北涧桥的三位始建者石像立于桥头供人瞻仰。

溪东桥 位于泗溪镇溪东村,因其横跨东溪水而得名。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1745年)、道光七年(1827年)重建。







▲ 溪东桥桥头。

北涧桥、溪东桥二桥毗邻而建,均为叠梁式木拱结构,且造型外观相似,皆古朴优美,气贯长虹,为泰顺廊桥之典范,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称“泗溪姐妹桥”。

清乾隆十年,以林正绪为首重建溪东桥,因其师承北涧桥始建者,故此二桥又称“师徒桥”。

颇为罕见的是,溪东桥下无桥墩,其木拱结构直接坐落于两岸岩壁之上,犹如天然自生。





初到北涧桥时,天气阴沉。踏碇步渡水,近至桥身,参天荫蔽下,长虹飞架,仰望其伟岸雄姿,可亲可敬。





转身间,云开日出,午后斜阳金光乍现,粼粼波光投射至桥底,光影辉映,美轮美奂。



廊屋檐牙高喙,屋脊金龙摆尾。阴晴总有时,廊间光影静静流淌。





编梁式木拱结构

“编梁(或叠梁)式木拱结构”,为盛行于北宋中原的桥梁营造技艺,以木梁纵横穿插别压,形成榫卯结构体系,具备抗压、抗侧移的作用。因其形似彩虹,故“编梁木拱桥”又称“虹桥”(见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画虹桥)。

1970年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率队至泰顺实地考察,经比较研究,确定泰顺廊桥中的编梁木拱桥与虹桥结构一致(详见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





▲ 北涧桥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对照。

由此可见,泰顺廊桥虽多建于明清,但仍沿用着至少在北宋时期即已成熟的营造技艺,宋代气息浓厚。

另据泰顺《分疆录》记载,地处洲岭乡和垟溪乡的交界溪上,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的三条桥,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建时曾发现唐“贞观”旧瓦。





▲ 汴梁虹桥木拱示意图。



▲ “姐妹桥”木拱结构透视图。



▲ 各时期木拱结构对照示意图。



▲ 溪东桥桥底结构全貌。

而廊屋坐于编梁木拱之上,不仅没有成为桥体负担,反而因重力作用更加压实了梁木的榫卯体系,在结构上起到了加固的作用。

编梁式木拱廊桥,不仅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而且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类。尽管《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神秘地消失了,但泰顺廊桥的存在,成为了这一营造技法的实物载体,可谓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令人欣慰的是,早在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技艺传承至今。2016年被洪水冲毁的三座廊桥的部分构件也已被找到并陆续收集中,有望以传统技艺复建,被毁廊桥昔日重现可待。

廊桥之美,存在于精巧的结构和优美的造型中,更体现于实用功能上。

廊屋之于廊桥,除稳固结构外,因有屋檐遮蔽,加之桥身通体鳞叠“风雨板”,使桥体免受日晒雨淋而得以保护。同时,更为往来之人提供歇脚之所,以避风雨,廊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风雨桥”。





桥头桥尾,屋舍围建,或为民居,或为商铺。通道两侧,商贩聚集,红灯高挂,锅碗瓢盆。本应交通往来匆匆过,一切似乎又因桥的友善而汇聚共生。





有了人,便有了愿景。廊屋内设神龛,所供仙神众多不一,表达着相同的期许。神龛与桥市共存,动静相宜,对于廊桥而言,大俗大雅照单全收。







集山、水、桥、屋、市于一身的廊桥,在力与美的交织中,相融于自然生态,又集成了生活与社会生态,廊桥已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桥”。



此桥架设在天人之间,交通了山水,通络的是人心,它满足了人们对于“桥”所有的寄托与期待。而廊桥所给予的,也远不止通行的安全感。

廊外绿荫,檐下碧波。行走在廊屋的庇护中,享受其间的同时,深感营造之善,这背后,是营造者恒久的责任与守护。





廊桥也从来不只是用来承载重力,承载精湛的技艺,正如《中国国家地理》所言:“它是某种文明、文化的象征。在与大自然的周旋中艰难过活的人们,一见到历经冲刷而不倒的它,便笑出满脸皱纹,就像那轻漾的河水。”

谁言文明一定留在名都大邑,深山清幽中安放着的,是那坚固的田园理想。

入夜,仍驻足桥畔,徘徊于现实与梦境之间。待月西厢,宁将桥影作梦影……



林鶯巢燕已無聲,

但月夜,深枝飛去。

鉛華弗御呈素姿,

泗溪畔,廊橋驚夢。















攝影、撰文 | 孫良
更多曰見
● 過年,回家,回到中國

● 相见时难别亦难

● 南京 | 茵茵梧桐路,铺满了金陵,通向故都

● 十面霾伏·雾锁京城

● 江南的记忆里总有一座老城

● 唐宋遗风 匠心营造

泰順廊橋


    关注 本视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