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隐心语(262)

 

解脱篇|x26nbsp;x26nbsp;智慧解脱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x26nbsp;缘起甚深,因果无尽,世界和人生是一个因陀罗网的缘起体系。有限的理性无...






|  智慧解脱  |  
缘起甚深,因果无尽,世界和人生是一个因陀罗网的缘起体系。有限的理性无法发现无尽的因果关系,因此要相信因果;在因果之“法”前谦卑,认识到主体的有限性、“法”的无限性,从此安住在有限与无限之中。而“奈何桥”、“孟婆汤”遮蔽了主体的智慧之光,是面对无限之“法”的惰性,前尘往事虽然如幻如泡,这种惰性是不了知“法”的虚幻性;若心澄自明了“法”,红尘自然如幻,不必喝那个忘记一切的汤,不必那样无可奈何,自然放下是非尘嚣,轮回自然消失,主体自会逍遥!
主体的自由,是通过智慧之光而彰显,能够认识到世界的真相。“孟婆汤”是无明的迷执,“奈何桥”是世界真相的“遮蔽”而不能彰显。放弃真相不是主体的意愿,所以要喝下“孟婆汤”,无明的主体才能无可奈何地栖息在这个“遮蔽”的世界,才能通过“奈何桥”。
智慧证入无尽缘起,是一种超越和体验;有限的理性无法契入无尽缘起,必须接受存在着无尽的缘起,就是“相信因果”。凡夫的二元对待产生分裂的线性思维,或常或断,或有或无,或一或异;缘起的思惟是一种整体、无碍,超越对待,不二中道,非常非断,非有非无,非一非异。
信仰是一种生命的托付,佛教信仰的核心是将有限的生命托付给“法”而非是“佛”,佛为说法者,“法”的信仰第一,“佛”的信仰第二。修道者要完全接受佛所说的“法”,然后通过生命的实践,直接面对“无限存在”,这种完全接受即是“法”的信仰。基督教是将生命托付给“上帝”,故“信者得救”;佛法是生命的实践与解脱,故“智慧解脱”。
佛法是智慧解脱的道路,只有智慧才能断除烦恼,度一切苦厄。般若为导,五度如盲,若无智慧,一切善法将成为执著的对象。善行是解脱的增上缘,般若是解脱的正因。有善行无智慧,大象挂璎珞;有智慧缺善行,罗汉托空钵。
世间福田的四种人:一、持信人,二、奉法人,三、身证人、四、见到人。“持信人”是有坚持、笃实的信心,对于佛菩萨的存在及所说的教法确信、无疑,“恒信他语,不任己智”;“奉法人”是“分别于法,不信他人,观察于法”,通过正思惟的观察、抉择,奉持正法,远离外道教法;“身证人”是“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但任己性而游”,类似缘觉是观察飞花落叶之缘而证入果位;“见到人”是深信因果,接受如来教法的教化,“身信作证而自游化”,类似声闻听闻如来教法而悟道。
梁武帝问菩提达摩:“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日:“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能领悟。廓然是心中了无滞碍,不执著于空、有、凡、圣的任何一边。凡圣是一种二元格局(Duality),欣圣厌凡或趋圣舍凡仍然是一种烦恼;无圣即是不对圣者的觉悟起分别,心中已臻于彻底大悟的境地,不作圣与凡的分别的想法。
只有信仰者,才能体验到信仰的感动;只有成功者,才能告诉别人什么是成功;只有觉悟者,才能引导别人的觉悟。道,如人饮水,冷暧自知;法,如说行,如行说;人,如法者,法如者。如法者即是依法而行,法如者即证悟真理后成为真理的化身。
离四相:无我相 ——不要用自我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无人相——不要用别人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无众生相——不要用世俗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无寿者相——不要用长生不死的观念去理解看待事物。


    关注 普隐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