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称第一---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风光绮丽秀美,文化积淀丰厚,每一处美景中都带有诸多人文因素。景区内的老君石造像、灵山圣墓、九日山祈风石...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大书画家米芾所书  第一山

清源山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清源山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

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张瑞图手书

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

千手岩虽是名寺,却没有满眼的金碧辉煌,整座千手岩采用了市民喜爱的清水砖,庙宇以传统的红砖白墙民居式风格来建造,充满了庭院式的亲切感。



灵山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



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
清源山的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数量可观、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源山风景区摩崖石刻约580余方,这些摩崖石刻有的高至绝顶悬崖,有的低至涧底山谷。

清源山风光绮丽秀美,文化积淀丰厚,每一处美景中都带有诸多人文因素。在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摩崖无疑是其中最具沧桑神韵的一大精粹部分。
古往今来,留下笔墨的名人比比皆是,蔡襄、朱熹、陈谠……从大学士到名太守,从文人骚客到英雄豪杰,可谓俊彩纷呈,灿若繁星。
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80余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大清乾隆二十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笔的“佛”!


  
夫妻合抱树,如胶似漆,情深意笃!
弘一法师最后遗墨
南安知县李延基诗日:“嶙岣石畔,古佛安禅。红尘不到,别有洞天”。
南台岩摩崖石刻群




见龙台

传说,道仙吕洞宾在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途中,到清源山中游乐,在一方青石上小憩,忽见一股紫色祥云从东而来,象龙一样盘绕升腾于山林之间。吕大仙不禁惊呼:“见龙!见龙!” 叩首揖拜。吕洞宾跳下石台想记下见证,拔出剑来在巨石上鎸刻了“见龙台”三个大字。这些遍布景区的摩崖,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融辉映,犹如意趣天成的艺术博物馆,使人应接不暇,不仅让游客赏心悦目,增加旅游的趣味,而且从另一角度展现了不朽的真史,可以弥补泉州史书方志的缺失,对研究东南地区人文历史和军事地理,具有重要价值。


    关注 六大茶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