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古青州 探访井塘村 登顶抱犊崮

 

本片游记共记录了三个地方,分别是:古代华夏九州--青州;北方第一古村--井塘村;“沂蒙七十二崮”之首--抱犊...

本片游记共记录了三个地方,
分别是:古代华夏九州--青州;
北方第一古村--井塘村;
“沂蒙七十二崮”之首--抱犊崮。 
青州古城
 井塘古村
 抱犊崮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着12年国都、1065年省级政治文化中心、1608年郡府治、2220年县治的历史。自西晋永嘉五年(311年)至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青州一直都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青州历史上,先后建有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南阳城、东关圩子城、满族旗城六座古城。依托古城数千年兴废而诞生的文化,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始于2011年,包括三部分:东阳城的北关古街区,南阳城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街区以及东关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区,总面积约计10平方公里,核心区5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北门大街、东门大街、偶园街等120多条古旧街巷,国保单位2个,省级文保单位5个。有魁星楼、阜财门、海晏门、偶园、衡王府牌坊、贡院、清真寺、基督教堂、冯府、衡王府邸、偕园、府文庙等上百处历史建筑,大量的府衙建筑、传统民居、古典园林、过街牌坊等遍布古城街巷。这里是王曾、范仲淹、欧阳修、李清照、冯溥、邢玠、石茂华、赵秉忠等大量古代名宦重臣文人墨客居住生活为宦客居之地,也是近代宋棐卿(抵羊毛线)、赵太牟(山大校长)等著名人物的故居所在,沿街遍布800多家店铺,业态多样,彰显海岱都会的繁华,其中有上百处名吃、老字号,汇集了古青州深厚的商业文化。青州古城是青州回族的聚集区,有2.3万原住民生活在古城,传承延续着青州古老的民风民俗。7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城街区经常性展演,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古青州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自2014年9月古城开城纳客以来,共接待游客1150万人次,接待省内外考察团队1800多批次,是一处城市肌理保存基本完好,明清建筑特色鲜明,具有浓郁地方建筑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
北门街
古南阳城重要的南北纵向街道之一,已有1500年的历史,因北接城北门而得名。全长500多米,五道条石铺就,南高北低。南端与原县前街形成十字路口,俗称县十字口,南接偶园街。街两侧府第、衙署遗址众多,店铺云集。有明代谨身殿大学士刘珝昭贤祠、清代左都御史房可壮家祠等。现街内店铺主要经营展示古玩字画等,青州传统民俗展演亦在此。

这条街道见证了南阳城的兴衰。脚下的青石路面,足以说明这条街道的岁月沧桑,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北门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保留着古街遗风,那时候,古街的石板路还在,古街两旁的商铺,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古老的韵味依然不减。笔者记忆最深的就是商铺的门板,这种东西现在几乎在电视中才能见到,古街两旁,一排一排的门板黑色里透着灰白,伴随着青青的石板,在不断的蜿蜒中,消失在目光的尽头 。如今,北门街传统商铺的门板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经营文物、字画的店铺。




由北城南行,只需片刻,就能到达十里古街。十里古街北起北关街,南至偶园街,连绵5公里,左右又有棋盘街、卫街、昭德街相互连接沟通,是青州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群落。虽然游古街路程不算近,但沿途一定要步行,因为只有当你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的时候,你才能听得见历史的脉搏,在历史脉搏中观赏着两旁的明清古建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就会油然而生。仿佛你走过的不是一块块石板,而是一段段悠久的历史。





阜财门
阜财门,也叫南门,是古南阳城的南大门。城台占地面积1085平方米,长45.2米,宽24米,高12.7米。城门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南城门城台内设两层,古时作为藏兵洞,城台中部的券洞内两侧各设有三个券洞门进入藏兵洞,通过楼梯可上达城门楼内。城台东西两侧另设43.5米长的东西登城马道。复建的城门楼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城台与城门楼总高26.42米,是一座体量庞大、造型优美,庄重大气、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标性建筑。

阜财门,在前亦称云山门。历史上的南门有二重,头道城门外有跨涧石桥,称“官桥”。据志书记载,青州府城南门“崇宏壮阔,与东、西、北三门迥殊。”这是因为城面南而立,当为正门。历史上,正门以外都设有接官亭。但南门以外,原来是小径土路,通丘陵,连群山,交通不便,不适宜设置接官亭,而将接官亭设于城东北部靠近登莱青官道的瓜市村附近。但迎送上级官员,只能进出正门,所以在青州便有了“出南门上瓜市”的俗语,似乎是讽刺舍近求远出门绕行,但却反映了当时实际。

奎星楼
奎星楼,又称文昌阁,是原青州府城东南角楼,宋代所建,明清重修,原为两层建筑,高大宏伟。原来坐落于城墙之内,二层,飞檐翘角,红柱碧瓦,兀立于平台之上。民国时期高密人周贵德《青州纪游》一书中写到:“登楼远望,则群山环拱,树木青葱。其东有山东省第四监狱,规模宏伟,红楼历历,由奎星楼下瞰,相距咫尺。城南有黑虎泉,筑石范之。楼北碧水一泓,波平如镜,绿柳奎楼,倒映其中,询诸土人,为荷花湾。每当夏日,芰荷盛开,来赏花品茗者踵相接。”奎星楼四周白杨参天,风吹叶动,势若雨声,夜深人静时尤觉清晰,游子离客,羁旅他乡,常常到此寄托千里幽思。古代读书人在奎星楼拜奎星,祈求科举高中,榜上有名。据志书记载,清朝康熙五十五年,青州知府陶锦重修东南城上文昌楼,当年,科举考中的就增加到13人。2013年重建奎星楼,次年,青州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就有8人,比前年增加了5名。看来,奎星还真有些灵气。

现重建的奎星楼及城台由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按照历史原貌进行设计。奎星楼城台长27.78米,宽15.4米,奎星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层重檐带周围廊歇山式建筑,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11平方米,奎星楼坐落在高12.8米的城台上,城台与奎星楼总高24.22米,造型优美,庄重威严,是青州古城地标性建筑之一。
古城牌坊群


偶园街及南门大街上有刘珝的柱国坊、大学士坊、石茂华的尚书里坊、一门科第坊、尚书礼坊、少保坊等多座名人坊。









偶园(衡王府东花园)


 偶园,位于青州古城偶园街中段东侧,原称“冯家花园”,原先为衡王府的东花园,距今历史已有500多年,后来成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冯氏是青州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诗书文脉代代传承。





东门街
东门大街是青州古城的主要街道,始建于北魏初期。为南阳城内最主要的东西大街,也是当时重要的商业街。这条街道,东段是传统意义上的东门大街,而西段原称卫街,现在统称东门大街,东起东门,西至卫街西口,全长600多米。当时,街内衙署、寺庙、名人府邸、老字号,林林总总,从经济到军事到书院,在这里都有丰厚的遗存。金代山东东西路统军司衙署,明初山东布政分司衙署、山东都指挥使司衙署、青州左卫衙署、青州府贡院皆设于此街。沿街店铺密布,有隆盛糕点、顺和笔庄、仁和堂药铺、义翰斋、泰盛和、天增益帽店等老字号。大街两侧有前局、后司、南营街、北营街、卫里巷、楼里巷、冯宅巷等街巷和凝翠楼、东岳庙、冯府等著名建筑。解放后陆续改为居住和商业。

按照古城保护修复规划,根据传统风格,对东门大街进行了街面青石铺装、立面改造、夜景亮化照明、完善公共设施、保护修缮历史遗址和历史建筑,规范经营业态以及召幌门匾等,基本恢复了东门大街的传统风貌。



青州府贡院


  青州贡院的前身为明代山东布政司衙署。据记载,明初设山东布政使司于青州,即省级行政区。洪武九年(1376)迁至历城,于青州设布政分司,后废。万历四十年(1612),山东按察副使高第与青州知府王家宾共议,将此处改为书院,按察副使高第为之命名曰“云门书院”,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撰《云门书院记》。据志载,云门书院“大门南向,稍进,为仪门,为正堂,为‘梦愚堂’,为后院二,各五楹,门三楹。后堂之旁有东西堂,前有东西厢,皆三楹。”同时,作为学道考选士子之所。当地提学,即管理学道的官员以按察司佥事身份兼管海防道,平日视事海防道,至期便亲临书院,选考士子。清雍正四年(1726),确立考选制度,即成为“学使按临之所,遂专考院之名”,民间俗称其为“考院”。直至清末(1905)废科举。此地作为府城考选各县秀才场所,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在这里考中的秀才。民国初年,全省师范调整,青州、莱州、登州、胶州、武定(今惠民)各府所办师范共组为山东省立第四师范,校址就在这里。其治学严谨,名师高徒辈出,成为当时著名学府。建国后,初为山东工农速成中学,1954年为益都第二中学校址,2006年,二中迁入新建校址后,改为“青州市云门双语学校”。
昭德古街
昭德古街一直是回族聚居区,民族特色浓郁。古街一直保持原有历史格局,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木质板门,依稀可见当年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2009年3月12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推介活动”初评会结束,共有拉萨八廓街  、北京国子监街等16条街道初评入围。接下来,将由公众和专家从16条初评入围街道中选出10个,入选首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终评结果将于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9年6月13日)向全社会公布。而青州昭德古街顺利进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十强。





真教寺
真教寺坐落在青州市东关回族聚集集中的昭德街。据寺内碑文记载:大元大德六年(公元一三○二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为我国元朝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早在元代就被封为官寺。寺内有明朝朱元璋题的“百字赞”碑,历来是山东东部伊斯兰教活动中心。真教寺熔阿拉伯建筑艺术与中国建筑艺术于一炉,远看象中国古式建筑,近看又处处有着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印痕。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二门、礼拜殿、望月楼等,全都排列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配列,三进院落,拾级而上,完全是中国宫殿式的建筑风格。
清真寺


清真寺,已有450多年的历史,是解放后山东省开放的第一座清真寺。据青州市原仪门南碑载:青州城里穆民因雨雪天道途泥泞,出城去东关真教寺礼拜不便,遂在此建寺。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寺之主体建筑,由大门、仪门、礼拜殿为中心成一条东西中轴线,三进院落。

大门门楼高15米,宽16米,飞檐吻兽,四角风铃,周边的砖雕玲珑剔透。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大殿,西墙有宁阳王载序题:“清真古教”石刻。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大门、仪门、影壁,大门上方有知府张莲登题 “清真寺”门额,门两侧有八字墙,角门、大门、仪门之间为院。仪门内南为赞育堂,北为翼真堂。大殿前两侧有讲堂。北讲堂系清嘉庆十九年甲戌武状元了殿样所建,南讲堂为穆民集资所建。大殿前段5间,中殿3间、后殿3间,上层为望月楼。大殿南侧有三畏轩,轩前南路通西大门,教民平时上寺历来多走西门。西南为水房,再南为女寺,东南为学校,北侧有经纶堂。


青州民居院落的一些门窗细部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具有宋明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体简练凝重大气,而不失细部的细腻奢华。

青州沿街商业建筑色彩基调以沉稳的黑色为主,边框、封檐板等勾饰红色边框或绿、青、黄色色块。门板或沿街大门上张贴红色对联或年画,以街中色彩艳丽的行业悬挑幌子和遮挡布幔、广告牌匾等来体现大街热闹的商业氛围。青州民居以硬山式为主,用小青砖仰铺,屋脊平直,或实心砖或小瓦片堆砌;垂脊或合瓦三道,或竖砖上合筒瓦,一般带外撇戗脊。
青州市博物馆


青州市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县级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三万余件, 国家珍贵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馆藏明代赵秉忠的殿试卷、东汉“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教造像,既是镇馆之宝,在全国也绝无仅有。
 茶罐
 洗笔
北方第一古村--井塘村
井塘古村位于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王府街道办事处,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

500多年前的明景泰七年,河北枣强的吴氏三兄弟移民至青州。历经三世,吴氏族人到玲珑山麓,寻泉而居,砌石为屋。不久之后,张氏、孙氏两姓人家也搬迁至此,三家将泉水引入村前的池塘中,以“井塘”为村名,此泉便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自此成就了井塘村500多年的历史。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整个村坐落在高约300米的山坡上,被古村防御墙所包围,城墙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 建一处城堡(炮楼),具有自卫防御功能。井塘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七十二古屋为中心,形成了以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平整光滑的青石板显示出被历史打磨的痕迹,古石桥、古井、古庙分布其中;那些保存完好或已经废弃的石屋,更是让人感到惊叹,简单的石头搭砌,却可以经受500年风雨。


在村口 ,遇见采摘柿子的农民,问村子里有很多挂满柿子的树为什么无人采摘?说是今年不景气,柿子销路不好送,价格低,每斤才4毛钱,再者,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老少妇孺,没有人爬得了这么高的树。
 第一次见到树上的山楂。
沿着蜿蜒曲折的青石小径前行,一座座古屋映入眼帘,村落北侧的院落就是明朝时期衡王女儿与其女婿居住的旧址。衡王是嘉靖的兄长,封地青州,有三个女儿。“吴仪宾是井塘村人,靠打柴、卖柴跟母亲相依为命。在衡王选婿的那天早晨,他到城里卖柴,听说衡王选婿,想去蹭顿饭填饱肚子。”老人说,衡王的女儿将绣球抛给了吴仪宾,两人也结为夫妇。婚后,衡王派人在井塘村为他们修盖72间房屋,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又专门在该村与衡王府(现青州城区)之间建上了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小道,俗称“官道”,当时只有很高级别的官员才能铺此“官道”。目前,此“官道”仍保留着。
整个古村落内形成了张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独特村落。除了几处大院保存较为完整,村里的民俗、信仰也依然完整。

继续前行,出现一处民房,整个门楼是用大石块垒造而成,并由人工凿刻上了斜条花纹。古村居民说,这就是张家大院门楼,是用石头砌成的“影壁墙”。走进院内,还有一处石磨,虽经500年风雨,但看起来依然完整。
红高粱电视剧与井塘古村
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代表作《红高粱》改编,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著名影星周迅、朱亚文、秦海璐、于荣光、黄轩等主演的电视剧版《红高粱》剧组到井塘古村取景拍摄。《红高粱》剧组先后3次到井塘古村进行了考察。古村也以其古朴的山村风貌、整体的民俗环境赢得了剧组青睐,成为该剧取景地之一 。
“沂蒙七十二崮”之首--抱犊崮


“崮”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四周陡峭顶端较平的山,山东省中南部山区多用作地名。如:孟良崮  、抱犊崮。”

抱犊崮位于枣庄市山亭  区东南部,面积达665.5公顷,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从古至今,数易其名。汉代称作“楼山”,魏晋称作“仙台山”,唐宋时曾叫“抱犊山”,明清时期称“君山”,据《峄县志》载:昔有王老汉抱犊耕其上,后仙去,故尔得名“抱犊崮”。抱犊崮属沂蒙山区,海拔584米,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名山。这里山势突兀、巍峨壮丽、泉流瀑泻、柏苍松郁。山脚下有古庙两座,分别为清华寺和巢云观;半山处有洞数十个,名日桃源洞、水帘洞等;崮顶沃土良田数十亩,松柏茂盛,苍翠欲滴,奇花异草,满崮烂漫。伫崮东眺,黄海茫茫云雾缭绕。为“沂蒙七十二崮  ”之首。

传说:古时山下住着一个姓王的老汉,因无法忍受官吏的苛捐杂税,决心到又高又陡的楼山上去度过残生,可老汉家的耕牛无法上去,他只好抱着一只牛犊上崮顶,搭舍开荒,艰苦度日。谁料老汉平日饥食松子茯苓,渴馀山泉  甘露,久而久之,渐渐觉得神清目朗、风骨脱俗,后经一位仙人点化,居然飞升而去,抱犊崮因此而得名。

抱犊崮主峰海拔586米,号称“鲁南第一峰”。山东麓为西迦河发源地之一,植被茂密,为国家森林公园。抱犊崮山势陡峭如壁,登崮顶仅一石径。崮顶平田数十亩,有水池2处,深数尺,当地人称之“天落池”。伫立崮顶,东眺黄海  ,宛然在目,海天一色,蔚为人现,称“君山望海”。
来到抱犊崮脚下 ,
已是一片秋色,
漫山层林尽染,
姹紫嫣红。
 吃个大嫂煎的山东煎饼,
养足精神,
准备登顶抱犊崮。
天梯  
天梯原本是登上抱犊崮崮顶的唯一通道,极其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而奇景常在于险远,正因如此,使许多中外游人望而却步,留下遗憾。在崮之西北角,有一处悬崖豁裂,西侧一座山峰形状颇似人的一根大拇指,故名“一指峰”。古人曾沿着这道天然的裂隙,在悬崖峭壁上面凿一些窄窄的脚窝,供人们手足并用,攀援而上。天梯高40多米,需攀登100余步,其中又有3处最险,分别是:八瞪眼、鹰见愁、鬼门关。八瞪眼是在一块巨大光滑垂直的峭壁上凿有8个脚窝,攀登时一步比一步紧张,每登一步都要瞪大眼睛,再一个就是鹰见愁,这是垂直石壁上一个仅容一足的鸟道,长约7米,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苍鹰见了都要发愁。再往上就是鬼门关,这是上山最后一道险关,从这边悬崖峭壁上奋力跃到另一峭壁,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故被称为鬼门关。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 ,
倒是很想很像一个人的下半身侧面。
 在天梯上遇见一对可爱的鸽子
天台
走过天梯,前方是一座造型古朴,图案、花纹流光溢彩的石门,名曰“天台”,它就像一座矗立在天边的天门一般,直耸云霄,威严壮观。穿过天台,终于到达崮项。

崮顶面积方圆60余亩,履土数尺,地势平坦,树林茂密。俯瞰四方,令人顿生“登临芳心远,身与碧云齐”之感。若遇云雾天气,阵风吹来,松涛轰鸣,更兼烟云迷乱、小雨沥沥,当地人有“崮顶每年七十二场浇花雨”之说。东行10余米,可看到一处天台庙遗址。这是天台庙的地穴遗迹,南侧一石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重修天台庙。天台庙又相传为泰山奶奶庙  ,庙中过去供顽石一块,上刻日出形象,没有文字,仅刻一平线,中绘半环,如日出东方光芒四射,线条刀工深厚拙朴。不过遗址内仅有三个残缺不全的石雕像,雕像上的图案、文字也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了。
观云亭


沿崮顶林荫小道继续前行,只见两侧松柏茂密、苍翠欲滴;天风吹拂、松涛齐鸣;奇花异草时有所见。前行约200米处有一座造型古朴、幽雅别致的观云亭。登上观云亭,举目远眺,蓝天白云、山川四野尽收眼底;俯瞰崮下,庙宇楼阁、绿树红叶一览无余。
抱犊崮顶


沿桃源洞旁的曲径勉力攀登,即可到达抱犊崮顶,崮顶上可见石庙和地穴残迹,石庙相传为泰山  奶奶庙,庙中过去供顽石一块,上刻日出形象,没有文字,仅刻一平浅,中绘半环,如日出光芒四射,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石雕天神像,可惜已毁于兵祸。登崮顶俯瞰四方,令人顿生“登临芳心远,身与碧云齐”之感,眼前顿觉豁然开朗!山之阴群山奔逐,逶迤起伏;山之阳公路如网,厂矿林立。左麓莲花山  ,右麓杏花山  ,平坦的崮头确像一巨大的仙台  。崮顶风烈,烟云迷乱。若遇云雾天气,山中白云蓊郁而起,远远望去,袅袅烟霞环绕峨峨崮顶,若隐若现,整个崮顶悬浮于白云之上,宛如虚无缥缈的仙山琼阁。秋高气爽时,微风吹来,松涛阵阵,只觉胸中俗气荡涤一空。如能在雨过天晴的黎明登山,则可以看到东方一片墨蓝的海水,镶嵌于天壤之间,如一幅被春风吹皱的绸带,微微袅动。这时你将会忘记脚下嚣尘滚滚的人境,以为自己就是那天上的神仙。
(部分转自青州商务网微信平台)



    关注 青州古城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