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折腾孩子的父母,才会有折腾父母的孩子

 

1.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一生的地基婴幼儿期之后的所有阶段,相当于地基上的其他部分。虽然地基部分从建筑物开始建...



1.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一生的地基

婴幼儿期之后的所有阶段,相当于地基上的其他部分。虽然地基部分从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候就看不到了。可一旦出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对建筑的命运起了决定性作用

婴幼儿期之后的所有阶段,相当于地基上的其他部分。虽然地基部分从建筑物开始建造的时候就看不到了。可一旦出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它对建筑的命运起了决定性作用。地基不坚固造成的损毁是不可修复的。
建筑如果倒塌了,可以另换一个地方重建。但是,人的一生不能重来。如果没有在形成人格的婴幼儿时期打下坚实的地基,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会有很多问题。

佐佐木医生用一句话概括了幼儿时期的教育,那就是:尽量充分回应孩子的要求和期待。

听起来简单,但做好很难。在回应孩子要求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做到耐心么?面对熊孩子让人抓狂的表现,怎么做到语气平和呢?

这就是我要提到的第二点。
2. 不断对父母提出要求的孩子是好孩子

家长们常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需求应接不暇,对这样的观点是不是无法认同呢?
有很多人认为,如果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以为只要哭闹,什么事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期待实现,这样会使孩子的依赖心增强,长大之后总是依赖他人,无法自理。欧洲的研究者们为了验证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做了个深夜哺乳实验。


把婴儿分为两组,一组不管婴儿夜里如何哭泣,都不给喂奶,白天也定时哺乳。另一组只要孩子想吃奶,就给他喂,只要是孩子希望的就满足他,如抱他、陪他玩。

第一组有部分婴儿,开始连续三天夜里都会哭,之后就不再哭了,学会了等待。过两周还哭的是极少的例外。

研究者们对两组孩子进行了持续的追踪观察,发现那些哭了三天就不再哭,等到天亮的孩子并不像一部分专家预测的那样,长成了具有较强忍耐力的孩子,而是成了在困难面前很快放弃的人。那些一直哭的婴儿反而成为忍耐力强,不会轻言放弃的人。

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了更重要的事实。不管是哭了三天就不哭,还是哭到两周以上的孩子,最终知道不会有人给自己喂奶,而不得不停止哭泣,这在孩子心中形成了一种对周围人和世界的朦胧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以及对自己的无力感。

相反,那些不管是深夜还是在其他任何时候,只要通过哭泣表达自己的要求,就会得到满足的孩子,对周围人和环境充满信任,对自己也有基本的自信。信赖别人的能力和信赖自己的能力其实是一样的。



看完书里的这个例子,也许某些家长会联系到自身,产生焦虑的情绪。但是,我想特别提到一点:看任何育儿、家教书,都不要断章取义地看。重要的是抓住一个大宗旨,只要这个宗旨贯穿你整个育儿的过程,大方向不错,孩子基本上就没有头疼的问题。比如说,我的宗旨是不能给孩子吃垃圾食品。但是和其他家庭一起玩的时候,别人给了孩子垃圾食品,一般情况下,我不会直接阻止孩子吃的。因为直接的拒绝会伤害到人际关系交往,没有这个必要。我不会为此惴惴不安,偶尔吃一下对孩子并无大碍。
在教育上,我们也应该是这样的,不要老纠结在某个事情上,而忘了大局。否则真有可能从那个点起走歪了。养孩子的这些年,我的感触是:家长很容易被当下的问题困扰,像我们日常工作中常碰到家长种种很焦虑的“怎么办”问题。

然而,孩子的问题实际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等你把这个坎迈过去了,还会遇到下一个。到下一个的时候,你会感觉前一个问题根本不算什么问题。所以用发展的眼光看,我们真的不必纠结,孩子的成长是马拉松似的过程。



说回研究者们做的实验。它提醒我们的是,一定要去呼应孩子的需求,吃奶只是一个方面,孩子还有很多身体和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要积极回应3岁之前孩子的需求,那是建立他安全感、对人的信任的关键时期。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会不会把他宠坏呢?

请注意,我们说的是主要是三岁前的这段婴幼儿时期。

对于年幼的孩子的愿望,无论怎样去满足他都不过分。如果在孩子的婴儿期这点做得不够好,那就尽早在幼儿期弥补,这样到了儿童期、青春期,孩子基本上不会留下因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问题、成长障碍。这种弥补越早越好,这就是作者想要强调的一点。

这世上不会有孩子因为大人抱他背他,原本会走路,后来却不会走路了。在孩子说要人抱的时候,就会有人抱他,在孩子说要人背的时候,就会有人背他,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内心才更加安定,更能稳稳地前行,更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立

能充分体会到父母给予的心灵满足感的孩子,会比较听父母的话,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顺利离开父母学会自立。

关于这一点,佐佐木正美医生是在长年的临床实践中,从小学生、中学生、青年以及他们的家人身上了解到的。他持续定期地接触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孩子,给保育人员和父母做咨询,证实了这一点。

3. 好孩子不是听话的孩子

听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很多家长是不是都深感安慰。佐佐木医生的经验是:很多人觉得,带起来不费事的孩子、不哭闹的孩子是好孩子,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这只意味着当时他是一个好养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义。
人们往往认为,好孩子就是听父母的话、不会惹麻烦的孩子。但佐佐木认为,带有与年龄相符的孩子气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心情变化很敏感,一味地做一些讨父母喜欢的事情,不给父母添麻烦,这样的精神状态并不健康,自立能力的发展往往比较缓慢。他们虽然会听从别人的命令,但是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的能力。

这种表现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因为父母的过度干涉。

过度干涉指的就是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这会引发各种问题,让孩子丧失自立性和自主性。如今,在很多方面,孩子已经成了父母自私的爱的对象。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穿上各种他们不喜欢的服饰,都是父母自私的爱的表现。

为了讨父母欢心,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孩子们被迫去做很多事。应付大人的要求已经筋疲力尽的孩子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不能自发自主地行动。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做孩子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而是说,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情,不管怎么去满足他都不过分。



如果孩子在被过度干涉的状态下长大,小时候,在干涉他的人面前,他不得不做一个乖孩子,因为不这么做,就会被讨厌,承受大人的怒火,或是被打骂。但是他需要在某个地方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他就会显得特别放纵。这种情况相当可怕。

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出现各种反社会的行为,基本上都源于此。当孩子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时,从本质上来说,他是不会听周围人的话的。那些愿望被满足的孩子则会认真地听对方的话。因此,在育儿中,认为“从一开始听从父母的愿望去做这个做那个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



你的孩子有赖在玩具店不肯走的时候么?你会怎么做?

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很生气,失去耐心,狠狠地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按照孩子说的买了他要的东西。但先骂后让步这种做法最不可取。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做法就是不骂孩子,但也不让步,不行就是不行,坚决阻止孩子做不该做的事。如果孩子哭了,就静静地待在他身边,耐心等他哭完后冷静下来,而不是一味地说“别哭了”。这其实很考验家长的耐心和心理承受力。

孩子们在甜品店或玩具店门口赖着不肯走,往往是因为在家里不能撒娇耍赖。他们在外面大声说出自己平常说不了的愿望,是希望周围人站在自己这一边,潜意识里,他是在报复父母。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常常忽视孩子的合理小请求,孩子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就会在别处爆发出来。孩子会故意做一些事情以获得大家的关注,仿佛在大声喊:“关注我吧!”
现代社会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刺激人们想过更便利的生活。什么东西都可以轻易得到之后,欲望变得不再习惯被控制。人与人之间不再相互忍耐,无法控制自己的怒气,把不好的事情归咎于别人,人际关系愈发冷漠。这样的大环境,对家长和老师都是极大的挑战。

我们想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作者说:“养育一个幸福、独立的孩子,教育者必先自己能体味幸福。没有人自己不幸福,却能够去思考别人的幸福的。自己不幸福,却要把孩子养育成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不可能的。人越幸福,就越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控制自己,能够忍耐。而且,他不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在忍耐。幸福具有这样的魔力。”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需要考虑自己的幸福,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己心情抑郁、焦躁不安的时候,就可能下意识地冷漠对待或是故意刁难孩子。

今天,先问问自己幸福吗?
帕帕亚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 郑州帕帕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