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绘本必然土吗?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



昨天做完群分享,有一位站长留言,说希望看到更多民间故事、传统文化题材的原创绘本,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

民间故事充满幻想,营养丰富,是取材的巨大宝库,60-80年代有较大影响的国产动画,很多都改编自民间故事。



其实到书店走一走,民间故事题材的原创绘本并不少。谭旭东梳理原创绘本,第一个大类就是以民间故事为原型的绘本,但为什么这些绘本没给我们留下太多印象呢?

你印象中,这类绘本是不是这个样?

今天我们都知道,连环画和绘本是两种不同的图书类别。可惜因为我国原创绘本起步晚,缺少专业作者,老一辈连环画出身的艺术家不得不承担起了绘本创作的任务。由此产生的作品,问题不在艺术形式,而在创作理念。绘本不是简单的图文书,而是“色彩与构图的戏剧”,图画如果只是详尽地表达文字内容,必然是乏味的,缺少张力的。



绘本讲究节奏,通过色彩和构图的变换,通过翻页的艺术,使整本书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图+文的效果。所以上面看到的绘本,严格说还不是真正的现代绘本。

另一个问题,是绘画强而文本弱。



蔡皋先生的《花木兰》,画面色彩饱满,构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精彩极了。但全篇采用北朝民歌《木兰诗》的原文,把读者一下推得好远。



画家是创作主体,但普遍缺乏对文本的把控能力。事实上,2-5岁的孩子对故事语言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要求家长把故事反复念给自己听,喜欢的书甚至可以达到一字不差的记忆,松居直称为“吃语言”。试想,绘本怎么能轻视文本呢?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也是原创绘本形式上的通病,开本、装订、材质考虑得不够,导致书页展不开、画面信息被订进订口、反光严重等问题,或者为了经济利益,毫无必要地做大开本,破坏了阅读体验。



我想举的正面的例子,很遗憾不是原创绘本。它就是《苏和的白马》,完全由日本团队创作,却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蒙古马头琴的传说。

赤羽末吉40年代来华,浩瀚无边的草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的画风朴拙,很适合表现这个悲情的故事,在松居直的帮助下精细打磨,实现了最佳的画面效果。



赤羽末吉的画“360度都能看到地平线的风景”,为了完美呈现这开阔的天与地,图书采用了24cm*32cm的超大横长开本。

“对绘本来说,随着翻页展开的过程和戏剧性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色彩紧随情节和情感,既有绝对的冷,又有浓稠的暖。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一定不是保守持重地一贯到底,而是随着情绪收放下笔。这一点对于看多了流水线作业的小编来说,感觉太珍贵了。



这本书的视角变换也十分出色,印象最深就是赛马大会之后,王爷背信弃义,强要白马。那个冷酷而巨大的背影,构成多大的压力啊。



让人难忘的,还有赤羽末吉为作品注入的精神力量,他曾说,日本文化是阴柔的,拘谨的,他希望孩子们借由绘本,看到雄浑壮阔,收获健康、希望和梦想。他做到了。

真心希望绘本作者更好地发掘民间故事,提高技法的同时多思考,创作出更好的绘本。作为编辑和读者,我将保有耐心和信心,等待那个时刻。


    关注 清水潭童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