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是到心的距离

 

恭请大家指正!...



作文材料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老子曾云:“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借物以察自然,有如井底之蛙仰天观之,视线之宽窄皆因井口之大小,而所及之处似乎甚远,其实终有涯迹。何不安顿向往无穷的心,与万物冥合呢?

《鹤林玉露》中记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写的正是探寻自然的过程:春天看似很远,踏遍万水千山也难寻其踪迹,可当主人公安顿下那颗忙碌的心归来后才发现,原来春天早已在自己的身边。正是那一“笑”的体悟,胜过了匆匆忙忙而行的万里之路。

《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纵使无穷的远方令人心生向往,然不必执着于此,而是抱着一份与自然的感情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从心回到另一个无极空间。

中国人自古有潆洄委曲,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正如庄子“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也”的境界,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世界,无待于外物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宇宙。郑板桥曾评一方天井:“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又有古书记载轩楹窗牖可纳千顷汪洋,可收四时烂漫。透过小小窗格,窥的是万物之道,见的是方寸丹心。

西洋人以此为异,他们对无穷时空有放不下的追求。前有古人发明透视之法以寻求远方,后有今人前赴后继制造火箭,飞机,只因探索地球不满,欲意触及渺远的,光年外的土地。其实结果早已呈现于我们——正在《海滨孤僧》的画布之上:孑身一人的孤僧迷惘地站在海边,眼前是望不见底的深黑虚空和卷起的滔天骇浪。人类,渺小,忧郁,孤独,却总惶惶不安又蠢蠢欲动地想征服自然,占领世界,其结果只是求之不得的无奈和自我的迷失。

从有心到无心,境界虽殊,却仅在一步之遥。衡宇云渊,枝叶枯荣。出发是渐行渐远,那么归来呢?


    关注 晋诺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