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四川蒙古族历史来源

 

关注蒙古周刊,了解草原文化...









四川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盐源、木里两县。四川现约有两万七千余人。 居成都的蒙古族最早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以八旗官兵身份入川,约占当时在川八旗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凉山州的蒙古族最早在元代来川,因与当地一些民 族杂居,习俗多有交融 。原编入八旗的蒙古族有骑射等独特习俗。现建有4个蒙古族乡。城镇蒙古族现通用汉语文,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居城镇者从事各种行业。 凉山州的蒙古族以农业为主,兼及林、牧业。

蒙古族很重礼节,一般礼节有四种:献哈达、递鼻烟壶、装酒和请安。蒙古人民直率豪放,热情好客,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禁忌,交往时需要注意。首先,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将鞭子放在蒙古包外,从左侧进包门,坐在主人的右侧,主人端来奶茶时要欠身双手接,坐、卧时不能把脚伸向西北方向,不能在火上烤脚和踩锅灶。出包时要按进来时的路线走,待主人进包后再上马。如遇包门外左侧有一条埋在地下的绳子,这表示包内有病人,最好不要打扰。

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热情、直率。在茫茫的草原上没有旅店,但每座蒙古包里的主人都愉快地留住那些素不相识的客人,他们端出奶茶,煮上羊肉,斟在奶酒,热情地招待客人。全家男女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宛如自家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送出很远。指出路线,十分亲切。

在我国大西南川滇边界地带居住着数万蒙古族同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一说有五万余人,一说有七万余人。他们离开北方草原已有六、七百年光景了。最近我们一行五人到盐源、木里两个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盐、木二县蒙古族约有两万余人,自称“纳日”,他称“摩梭”。昔日曾把他们称为摩梭族。现在,不少报刊杂志也有把他们当作纳西族的一支来介绍的。

相关信息(1)

摩梭人是蒙古人后裔,700多年前忽必烈南征云南灭大理国,元朝灭亡失落部分后代,所以男子都非常高大结实,女子高挑秀丽,脸庞上都有典型蒙古红,至今还保留了一些蒙古族风俗和服饰,我们去是泸沽湖四川这面最原始状态洛洼村落,暂时还没被开发旅游,大多人家都还挂有成吉思汗像,云南那面已经开发很乱很商业化了,已经没有什么质朴感觉了.目前摩梭人有3万人左右,与云南纳西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纳西人体格小,瘦黑,是地道本地族民.云南其他地区还分散了一些蒙古族后裔,在汉人区,有专门蒙古乡,本人去过,他们保留了更多蒙族风俗,包括婚礼和语言。



摩梭人走婚



摩梭人

相关信息(2)摩梭人简介

摩梭人主要居住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万左右人口。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与纳西语有共同之处,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称为“祖母屋”(“祖母”在摩梭语里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译为“家屋”),祖母屋由两根柱支撑,分别为“男柱”和“女柱”,代表男女平等,男柱和女柱必须出自同一棵树,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脉,因此不能熄灭。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

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房,若家中最老一辈有多名成员,则以有能者为当家,又有“舅掌礼仪母掌财”的制度。成年女性居住于二楼,称为花楼,其兄弟与舅舅则居住于一楼。只有花楼的房间开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


    关注 哈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