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教育的探索(四)

 

敬请阅读《海外中文教育的探索》,第三章, 我家的中文之路。x0a欢迎读者留言指正。如觉得有所收益,欢迎转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 同乐中文
感谢家人支持,《海外中文教育的探索》初稿得以完成。前段时间,已经放在同乐中文网站(www.tonglechinese.org)供下载。相信部分朋友已经看过。有热心朋友建议,应将书分小段,连载于公众号上,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觉得这个方法也很好,使我有机会进一步审阅和丰满内容。读者也可以留言指正。如觉得有所收益,欢迎转载。

(书接上回)

第三章   我家的中文之路

 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带小孩学中文的经历。其间走过弯路,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过程中,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和思考,使我对中国文化和中文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节   读经:抗拒,接纳,喜欢

          刚怀孕的时候,先生就不断地给我讲关于“优化生命”的理论和胎儿、婴幼儿发育的特点。对于他一直建议我在婴幼儿时期给孩子听经典的理论,我是半信半疑,甚至有点抵触。我觉得孩子就应该是听儿歌,听故事。那些什么经典啊,古文啊,之夫者也啊,孩子感兴趣吗?连我自己都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会听得进去吗?先生看到我不大接受,就找来了一些关于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发育特点的书和经典名句给我看。慢慢地,我改变了对听经典的抵触,开始接受他的那一套我最初认为是“歪理论”的东西。那时候,我内心特别认同的是,经典能够给孩子的教育奠定一个“德”的基础。可以说我最开始让孩子读经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中文教育。出于育德的目的,我在胎教的时候,就加入了一些经典,摸着肚子读给孩子听。胎教期,先生准备了《道德经》和《坛经》让我读。

   孩子出生后,我哄孩子睡觉的方法,就是把孩子放在婴儿车上,一边推一边给他读《道德经》,也间插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打印的资料。记得那时候,来访的亲朋,看到我这样给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读经,不少会好奇地问:“你这样读,他懂吗?”那时候,我没有特别系统的理论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唯一的信念,就是我相信先生所说的,“婴儿时期,让他与最有智慧的信息混化!”而且,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读了再说,虽然我不确切知道会有什么收获,或者预计收获会有多大,反正读了也没坏处。所以我就心安理得地读。由于学业和生活的忙碌,我给孩子读经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即使是这么有限的时间,种子却在悄悄播下了,语言文化的根系也在地下默默无闻地伸展。

老大三岁,老二一岁时,我们举家从纽约迁至西雅图。我在家中做全职妈妈,才真正开始带领孩子读经。那时候手头没有读经的材料,周围也没有认识什么中国家庭,几位初认识的朋友对读经都不感兴趣,于是我就思考如何带孩子读经。先生下载了一个《道德经》的音频,我在网上找到《道德经》通行本的文字版,拷贝到Word文档,然后对着音频,逐字校对修改到符合音频的内容。然后我把校对好的《道德经》按竖排,81号字体,隶书排好版,打印了,贴在客厅的墙上。我们移居西雅图的时候,没有什么家具,在租住的公寓里“家徒四壁”的墙上,贴满了中国最有智慧的经典!其实也挺美,挺壮观的。每次朋友来访,都为之震撼。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自己随时带孩子读经,顺便让他们对字有些感性认识。我相信,即使不抄字,每天看几遍,好歹也会记住一些吧。

在家带娃的日子是快乐的,每天带孩子读经的时间虽然不多,我也很享受。在我忙家务的时候,孩子们在一边玩玩具,我就放《道德经》给他们听,也间插放钢琴曲,儿童故事等。虽然是在这么不是很规律的“读经”和“听经”的状态下,经典却在悄悄给我准备了一份惊喜。儿子在四岁生日的那天,我照常给孩子们读《道德经》,刚读了开头几章,儿子对我说:“妈妈,后面的我都知道了。”我有点不相信,结果他一口气把八十一章从头到尾背了出来。

其实回过头来看,并不是自己的孩子有特殊天赋,而是小孩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小孩子耳根圆通,他们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从声音中学习的能力,远远超过大人想象。

第二,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学习是在不经意的若有若无中完成的,那是上天给他们的礼物。小孩语言学习的高效,一直还是科学家探索的课题。

第三,     小孩子的记忆力是非常强的, 大人是望尘莫及的。

第二节   两个机缘

  连续几年下来,孩子的中文主要就是不规则的读经和听经直到老大快六岁,老二快四岁的暑假,我们迎来了两个重要机缘。

    第一个重要的机缘:成立经典诵读小组,持之以恒。

      为了能创造一个读经典的良好氛围,我在当时流行的MITBBS上登了一个给孩子寻找读经小伙伴的帖子。没想到,当时的另外一位妈妈,赵格女士也在几天前发了一个同样的帖子,于是我们就联系上了。在Crossroad公园,我们开始了第一次的读经活动,当时读的是《道德经》。后来,读经活动就移到家中,大家轮流做东道主。后来我们又陆续读了《论语》《大学》《中庸》《黄帝内经(节选)》《周易》等。当我们回头看这读经的岁月,我们发现读经小组的孩子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着。

    第二个重要的机缘:开启车轮上的评书,快乐听书。

    在我们与赵格开始集体读经的同时,我们还开始了听评书。这也是源于先生的观点,他觉得要让孩子适时开始听评书。对于这个建议,我举双手赞同,原因是我自己就有着快乐的听书童年,小时候午饭和晚饭时光,电台有半小时评书节目,那是我们重要的娱乐节目之一,好多名著都是那时候听的。先生在网上搜集了大量评书MP3,刻到光盘上,每当一个光盘听完了,他又马上换新的内容。就这样,孩子们每天在车轮上,不论是上学、放学,或是去参加课外活动,还是举家外出度假,他们都是一路有评书相随。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评书,让孩子们在这些车轮上时光留下了欢乐的记忆。也在不知不觉中为丰富孩子的语言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2010年来,孩子们听过的评书有:

《西游记》

《水浒传》

《三侠五义》

《济公传》

《封神演义》

《朱元璋》

《八仙传说》

《楚汉争雄》

《乾隆下江南》

《佛经的故事》

《兴唐传》

《话说中国》

《东周列国志》

《杨家将》

《明朝那些事儿》

《三国演义》

《说岳全传》

部分《百家讲坛》

 
第三节   迟来的“常规”中文学习

  静心回顾之前九年的中文摸索之路,可以说,最开始,给孩子读经典和听评书,其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德育教育和让他们熟悉中国文化。我相信这个会对孩子学习中文有帮助,但是到底有多大帮助,也无法估计。毕竟这两个方法,都不是现有常规的中文教学方法,所以我总惦记着给孩子寻找现代常规中文教育。但是这件事却一拖再拖,主要是我后来开始了全职工作,而且工作非常忙。

直到老大九岁多的时候,我们才把他送去一个中文学习班。这时听评书和一周一次的集体读经已经坚持了三年了,但是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认字。中文班的老师很有经验,也非常严格,她有自己的分级标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了一级才可以进入下一级学习。由于儿子开始这种“常规”中文教育比较晚,好多和儿子同龄的孩子都已经在就读第三级了。如果儿子从第一级上起,在班里的显得年龄太大了。跟老师好说歹说,终于同意他插到第二级的班上去。虽然开始时有些第一级教的字没学过,儿子的语感却明显好于其他同学,而且学起来轻松。好多新学的字在读经时候都见过,好多词在评书中都听过。学起字时,有时就如见到了老朋友;有时又会恍然大悟,原来在评书中的语言对应的是这些字。

第四节   不常规的效果



参加了常规中文班之后,集体读经和听书如常地继续着,默默无闻地为孩子铺垫着语言文化的基石。在2014年的暑假,其时读经已近四年。我们的读经小组活动加入了《唐诗三百首》和《声律启蒙》的诵读和学习。每读一首新的诗词,我们都先让孩子尝试解释诗句的意思,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错,基本能理解诗词大意。而且孩子们对诗词和声律启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非常喜欢诵读,每次的聚会都是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孩子们还自选诗词来抄写,自己配画,不亦乐乎。

正是由于读经小组开始了读唐诗,儿子一下子被诗词的韵律和意境美吸引住,而且情不自禁地背诵。不到半年时间背诵了超过300首诗词,2015年初还有幸参加了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节目。

2015年春夏之交,我们的读经小组从诗词过渡到诵读《古文选》,里面都是一些经典名篇,例如《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阿房宫赋》《出师表》等等。那时候,我们给孩子们逐句讲解古文的意思,大孩子基本能理解,而且读得非常快乐,并能轻松背诵。

在这里,我也借此机会真诚地感恩遇上赵格博士这么一位有着很高文化素养和良好家庭教育的妈妈,她的执行力和恒心也是值得我钦佩的!正是在这样的好伙伴的陪伴下,我们的读经活动才得以一直坚持下来。

孩子小的时候,我和先生都忙,没有人手和时间带着孩子读中文书。2015年暑假,也就是参加了常规中文班快两年的时候,我们觉得要让儿子开始阅读了,其时他们的英语阅读已经是有一定深度的小说了。如果给他读低幼中文读物,肯定没有兴趣。因为还是没有人手带他阅读,于是我们选择了非常吸引人的《射雕英雄传》,让他自己阅读。很惊讶的是,孩子居然读进去,而且越读越喜欢。为了看看他有多少字不认识的,我就让他在读的时候,用铅笔把不会的字圈出来。在有空的时候,让爸爸给他把不会的字讲解一下。就试了一天,儿子也懒得画圈圈。那是因为他越读越快。对于个别不认识的字,孩子可以根据上下文,或者字的形旁和声旁猜出大概意思和读音。不到三个星期就把四本《射雕英雄传》读完了。之后的中文阅读也是有如突然上了一个台阶,《仙篮奇剑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等等小说是一部比一部读得快。我们不得不规定他在放假时才能读武侠小说。

除了阅读的突破外,儿子的写作也得到了很大进步。在2015年暑假里,儿子参加了本地一次自行车活动,并到超市里寻求商家的资助。在组织者的鼓励下,写了一篇中文报道,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这大大鼓舞了孩子中文写作的兴趣。同年秋季,儿子参加了一次资助国内贫困学生的慈善义卖。我当时正要准备写个报道的稿子,没想到儿子毛遂自荐,我于是让他尝试写一篇,没想到写得像模像样。

2015年秋,考虑到孩子正在学的中文课本还是一些简单的故事,为了让他学习更多的中文内容,我跟儿子的中文老师商量,让他试试跳一级。跳级两周后,刚好遇上新班级的中文认字考试。对于这次考试,我想他能考及格就不错了。结果后来老师很惊讶地告诉我,他拿了全班唯一的满分。

同年年底,听到河北石家庄《快乐作文》杂志社举办“第十七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消息,儿子跃跃欲试。经过构思,写稿和反复修改,他写了一篇《爱我中华诗词美》的稿子。次年春天,消息传来,他的作文获得了海外组特等奖。

中文班跳级五个月后,我们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觉得他在新的班上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提高,因为我们发现,高年级中文班的难度并不是线性增长,虽然孩子们也在继续认字,但是课文都是用非常简单直白的语言改写过的文章。所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他们也很难阅读课本以外的小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们没有打下语言文化的基础。在后文我会进一步详细分析。

因此我们让他退出了常规中文班的学习,孩子转入了项目驱动的中文学习。他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完成了二十个《西游记》故事的中译英。

回想起来,孩子认字起步得晚,小时候也没有带着读中文书籍。但是后来,阅读和写作都基本同时获得较大进步。于是我恍然大悟:五年来不间断地读经典和听评书,已经不知不觉给孩子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加上两年时间在中文班把认字一补,脑子里的语言文化信息,通过字的桥梁,跟阅读、写作贯穿起来了。这样走下来,孩子、大人都不觉得累,而是轻松快乐的。

第五节   竹子的生长


           这让我想起,在大自然,有一个神奇的“竹子生长扎根理论”。当毛竹还在笋期的时候,遇到雨就生长。但是在前四年里,竹子仅仅长3公分。到了第五年,竹子会突然发力,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在夜深人静时人会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其生长速度是每天30公分!那时候,竹子仅仅用六周的时间,就可以长到15米!那么大家也许会问,前面四年,竹子干啥去了?为什么它在第五年会有如此的爆发力?原来,在前面的四年里,竹子的根部在地下会发疯似地生长,它的根系最长可以铺几公里。在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土地,竹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和雨水。所以,无论是在山上还是其他地方,我们很少看到竹子有枯死的。

  可以说,之前的读经典和听评书,就好比竹子扎根,寂寂无闻,但至关重要。这为孩子后来在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待到时机成熟,量变到质变的时候,果实就会接踵而来。


(未完待续)


    关注 同乐中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