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吐槽】看完《你的名字》,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看完《你的名字》,最大的感想是什么?看完《你的名字》,最大的感想是:立花泷喝下的那杯“口嚼酒”,画错了!一开...

看完《你的名字》,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看完《你的名字》,最大的感想是:立花泷喝下的那杯“口嚼酒”,画错了!

一开始,宫水三叶咀嚼完,吐出在小木杯(Masu)里的口嚼酒,是正确的——乳白色(或米白色),质地细密,决不透明。



但是,当立花泷后来跑到山洞里,打开三叶当年“酿”好的口嚼酒,却发现酒液几乎清澈见底,只有少许沉淀物和气泡(如下图)

而这决不可能发生!


这里的口嚼酒只是宗教仪式的需要,不是拿来喝的,更不会是工业化酿造。可以合理推断,被三叶咀嚼过后收集起来的“口水饭”只会在空气中的野生酵母的作用下轻微发酵,哪怕是放置三年,也断无可能把乳白色半固态的酒发酵成全透明、全液态的状态。

另一方面,酒精发酵的过程是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如果这瓶半固态、还有着大量米饭碎屑的酒完全发酵至澄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把瓶子撑爆,或者让瓶塞弹出来。这样子的话我们的立花泷就喝不了三叶的口嚼酒,做不了最后一次的灵魂交换了。

当然,小失误并不影响电影本身的优秀。如此大热的电影,很多人便想办法出来蹭热点。而《你的名字》部份场景的取景地——日本岐阜县的飞驒市的某酒厂,直接仿照这个口嚼酒酒瓶的形状,造了个一模一样的瓶子。
说实话,这瓶子在二次元里就不怎么好看,到了三次元,简直就像个骨灰盅有没有!

当然,里面装的酒并不是口嚼酒,而是平常的纯米吟酿而已。

很多人对此还有个疑问:用口水真的能酿酒吗?

答案是可以,口水是可以辅助酿酒的。

酒精发酵的简约化学公式是(因为在这里要说明的问题跟二氧化碳没啥关系,就省略了):



所以,本身含有大量糖份的水果,很容易就可以酿酒。但如果你用粮食,就麻烦了,因为粮食里,淀粉占了大头,糖份很少。

不过,淀粉本身就是一种多糖,所以,只要有麴菌的加入,就能把它转化为发酵所需要的单糖了。所以用粮食酿酒,比起水果酿酒要多一个步骤:

而口水是含有和麴菌作用一样的酶的。犹记得中学生物老师说的:米饭在嘴里越嚼越甜,是因为口水里的酶把饭里的淀粉糖化了。

所以如电影里一样,把饭嚼碎了,和着口水吐出来。饭里的淀粉被糖化,空气中的大量酵母菌同时附着在上面,把它发酵成酒精。这样酿成的酒,酒精度“高达”几度呢。

今天一些日本神社在宗教仪式上还会让巫女表演制作口嚼酒,但只是一个仪式而已,并没有人真的会买或者喝它。但是我告诉你,二千年前,日本人就曾经喝(或者说吃)过这种口嚼,还喝了几百年——而且,当时,还不是每个日本人都能喝到的,必须是在宗教仪式中,又或者天皇、贵族,才有机会品尝到用女孩的口水酿成的“口嚼酒”。
这是为什么?


在把淀粉分解成糖这一步,现在有酿酒专用的“麴菌”,这种糖化手段由中国人发明,并渐次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大概公元4、5世纪才到达日本)。但是,在此之前,日本人酿米酒时,便只能靠口水去糖化了。

不独是日本,古中国、韩国、美洲乃至非洲,都有口嚼酒的记载。《魏书》中记载高丽北方的勿吉国有民众“嚼米酿酒,饮能至醉”。你如果看过《海角七号》,一定会记得那个一天到晚推销原住民小米酒的“马拉桑”,这个原住民小米酒,最早也一样是用口水酿造的(当然,今天已经商品化的那些就不是了)。哪怕在今天,台湾南部山区的排湾族,也依然会酿造口嚼小米酒。
在公元5、6世纪,日本才开始出现用“麴”酿酒的记载——所以,在此之前的几百年,日本米酒就是这样由女孩们一口一口“嚼”出来的,你可以想象它的产量有多低——所以也就只够在宗教仪式中使用了,如果有剩余的话,这么宝贵的东西,怎么能不供奉给天皇他老人家呢?
那么,天皇会喜欢这个酒吗?


我得说:可能还真的挺好喝的。

因为在那个时代根本没有微生物科学可言,所以糖化靠口水,发酵靠野生酵母,发酵力是很弱的。当口水已经把饭充分糖化了,酵母却不够给力,只发到5、6度的酒精度,这酒中还含有大量的残余糖份,风味一定甜甜哒!

现在大部分高逼格的酒都不会太甜;但是在古时,大部分人都吃不饱、穿不暖、缺热量,而代表了卡路里和热量的甜味,根本就是最高风味好不好!

后来,东京农业大学发酵研究室的教授和学生们做了个实验,找几个妹子来做了一遍口嚼酒,发酵一周后取出化验,发现酒精度只有5.2度,和啤酒差不多,但含糖量高达12%,简直是甜酒。
而这个“复刻版”的口嚼酒的外观,也证明了立花泷喝下的那杯口嚼酒,确实是画错了。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文字编辑:王飞鹏
图文排版:刘博文


    关注 滨院小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