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亦要符合礼的规格

 

《〈论语〉11.8》解析【原文】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wéi)之椁(ɡuǒ)②。子曰:“才不才,亦各...





《〈论语〉11.8》解析
【原文】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wéi)之椁(ɡuǒ)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④以为(wéi)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⑤,不可徒行也。”

【注】

① 颜路:颜渊的父亲,亦是孔子的学生。名无繇(yóu),字路。

② 子:对老师的尊称。请子之车:请老师卖了自己的马车。椁(ɡuǒ):古代地位高的人去世后所用的棺材有两层:里层叫棺,套在外层的叫椁。颜渊没有官职,所以不应该享受这种规格的待遇。

③ 鲤: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死时五十岁,当时孔子七十岁。

④ 不徒行:春秋时,大夫以上官员出行必须乘车,徒步行走是不守礼仪的行为。

⑤ 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是大夫之位。此时孔子已去官多年,他不说“我曾做过大夫”,而谦虚地说我在大夫行列之后随行,自谦“曾忝(tiǎn,辱没,有愧于)为大夫之列”的意思。




【译】

 颜渊去世,他父亲颜路请求老师把自己的马车卖掉,替颜渊购置外椁。孔子说:“不管是有才能还是没才能,毕竟对咱们的儿子要同等对待吧。我的儿子孔鲤死了,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徒步行走而给他置办外椁。毕竟我也曾经忝为大夫之列,按照礼仪规定,是不可以徒步行走的呀。”

【解析】

 丧礼的形式和仪式是生者向死者倾诉无尽情感的载体,能够充分表达生者这种哀痛和追思就是至善至美的。哀悼以心诚为本,丧葬的仪礼理应量力而行。孔子也有过丧子的经历,亲身体验过那种切肤的悲恸,他虽然能够推己及人,能够体谅颜路因丧子而意迷心乱的悲痛,但还是断然拒绝了颜路的要求。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对颜路这种近乎无理的请求,孔子回绝得十分在情在理。在情:孔子的亲生儿子去世埋葬时是“有棺而无椁”,依颜渊在孔子心目中的位置,“回也视予犹父也”,孔子也视颜渊犹子也。前有车后有辙,把颜渊的丧葬安排得如同亲子的规格,也就合乎“父子”之情了。假如孔子在孔鲤的丧事中大肆铺张,恐怕此处就没有说服力了。在理:孔子不是舍不得车,而因为“出门乘车”是一种礼:我也毕竟曾经做过大夫,按照礼的规定,出门必须坐车而不可徒步行走,否则就是违背礼仪。




 其实,不论是在情还是在理,都是比较婉转的说法,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礼以节俭为义,丧事以节俭为好,只要真情即可,何需大肆铺张?如果过于铺张,不仅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陷自己于“不义”,而且也有违礼制,陷自己于“不仁”。正因为孔子体恤到颜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才没有用激烈的言辞去刺激那颗即将崩溃的心,他相信颜路定会明白其“潜台词”的真实用意。

 我们在现实中也经常会遇到孔子这样的尴尬,面对别人的请求,犹如豆腐掉进灰堆里,吹也不是,打也不是,只好在左右为难中将就了“面子”,最后作出了违背自己意愿的决定或承诺。实际上,事过之后许多人也追悔莫及,怨恨自己当初对“面子”过于看重,以至陷自己于“进退维谷”之境地。你今后再遇到同类问题,也应该像孔圣人这样,回绝就要回绝得干脆利落,不给对方留有任何回转和幻想的余地,才可使自己尽快摆脱其纠缠与困扰。当然,你的回绝必须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在情在理。
长按二维码
识别 . 关注




    关注 论语孔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