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甘心被搁浅?

 

是什么让你们从无话不谈的朋友沦落到只是朋友圈点个赞的情谊?...







文/周冲

去年参加了一次微型同学聚会。餐桌上觥筹交错,怀旧与吹牛齐飞,勾搭共试探一色。一个女人说:“当年我们玩得那么好,你还记得吗?”

她坐在对面,肉球球的手指着我。

我看了她一会儿,没有太大印象,只记得曾经同学一年,交情多深,真的忘了,但依稀仿佛应该是吧。

我说,嗯,对。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没有工作,在镇子里终年串门打麻将,与人交谈时,言语里总夹杂着粗俗。

“那时候,我和你和XX是玩得最好的,吃饭在一起,睡觉在一起......”

记忆的毛玻璃渐渐拂去浮尘,我看到了往昔。夏天的夜,我们下了晚自习,走了十里山路,到村落里的她家,拿了点物什,吃了点红薯,又原路返回来。月光照得路面清清白白,四野寂静,萤虫起伏,我们想到一生。

“一辈子都要做好朋友!”

“嗯,一辈子。”

一辈子的尽头,原来就是毕业。

从此,她扑入她的花花世界,我跌入我的滚滚红尘,她关心她的柴米油盐,我在意我的喜乐悲欢。道不同不相为谋,而疏离就此开始。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龙应台对儿子说: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人变得成熟、自觉以后,逐渐会意识到自己是谁,余生想获得什么,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哪些朋友值得全力关注,哪些只是在消耗精力。

这种筛选过程有个学名,叫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你将一个朋友拉入黑名单,必然也将另一个人“通过好友申请”。

你被一个朋友圈“好走,不送”,也代表着被另一个朋友圈“欢迎光临”。

生活的不同,环境的差异,思想观念与生活态度的天壤之别,都会让故友作鸟兽四散。

这一点,看似残酷,但避无可避,也无需避。



不要埋怨曾经和你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渐渐疏远了,大家都走向了自己新的圈子里,彼此没有了曾经那么多的心灵交流,关系自然会慢慢变淡。每个人在生活里都必须学会四个字:随遇而安。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说过: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越是没有底线的人,“朋友”越多。“这是我朋友,那是我朋友,哦,他呀,我也认识,我朋友”。

越是自我尊重的人,越慎重认领朋友。因为他知道,一来双方都要有这份情感认知,二来智识与德行一定相当。

真正的朋友,资源、地位、见识一定相当。即便有些友谊,看起来超越阶级,但观念的水位,也一定是相近的。朋友是分享观点的人,而不仅仅是交换感情。

真正的知己可遇而不可求,或许终其一生,我们也遇见不了邝文美,遇见不了子期,遇见不了莱纳德。这真是遗憾。

但在遗憾之前,你一定要问一句自己:那些明亮的人,如果与你相遇,你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分量?不至于成为廉价的信徒(也必成为廉价的叛徒),而是终生的至交。




只愿与你像旧时老友

有血有肉

写诗喝酒

本文选自“周冲的影像声色”经作者允许发布


    关注 难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