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胡同

 

仁义胡同的传说,2009年入选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迁安市建昌营镇西街,原大西门里路南...









仁义胡同的传说,2009年入选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迁安市建昌营镇西街,原大西门里路南,有一条小胡同。此胡同宽1.1米,长50米,两人相对走来可擦肩而过。建昌营西大街与其南边的鸡市街本不相通,有了这个仁义胡同两街才方便了这一带的居民。



“仁义胡同”顾名思义是由“仁义”而来。其来历是:明朝时期建昌营西街有两大户人家,是隔壁邻居。东家姓任,西家姓梁。梁家欲盖东厢房,想占隔墙为基。任姓闻知,言说此墙系我家所有,梁姓占墙实属无理。梁家坚持要占,两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在相峙的过程中,任姓给其在外地做官的家人寄去一信,告之此事。不久此官复信至家,任姓拆封取信过目,上写四句小诗:

“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几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任姓在此信的劝导下,主动告之梁家,我让二尺与你。梁家闻之大喜大惊,自觉惭愧,索性放弃占隔墙,从此互相谦让,但谁也不肯改口。后来达成协议:两家各以隔墙自己一侧为起点后让一尺,再各自筑墙,从而形成一条新胡同。街坊邻居都奈这两家是“仁义之家”。当地官府闻此义事,曾造一横匾悬挂胡同口上,上书“仁义胡同”,以扬其举。从此“仁义胡同”的义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流芳至今。



“仁义胡同”形象地记录着人们过去的生活状态,积淀和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的谦和礼让是一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而胡同这一遗迹本身则是古镇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物质体现。“仁义胡同纪念馆”,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把古镇悠久的谦和礼让的民风展现在世人面前,供人们思考、学习,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成为古镇文明建设的品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注 不言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