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同明堂遗址公园初开放,吸引众多观众,原来是~~

 

提起明堂,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木兰辞》中的名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里的明堂泛指天...





提起明堂,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木兰辞》中的名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里的明堂泛指天子的宫殿。目前,发现并考古发掘的明堂遗址有汉长安明堂、汉魏洛阳明堂、唐东都洛阳明堂和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四处。其中,北魏平城明堂遗址位于我市向阳东街。现在,当你路过此条街,看到一幢环形巨制建筑装点着周边街景,为南环桥增添着另类风光,这便是规模宏大的明堂公园。那么,这大气磅礴的明堂蕴涵着怎样的建筑内涵和文化味道?









明堂始创于黄帝,夏代称“世室”,商代称“重屋”,周代始称“明堂”。可见,明堂最初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天子在这里祭祀祖先,颁布教令,发布政令,朝见四方诸侯,举行养老尊贤、宴飨、射箭比赛、献俘等典礼和仪式。商周以后,明堂的职能渐渐发生分化,主要是天子祭天祀祖的场所。秦及西汉初,出现了按方位祭祀五帝(赤、白、青、黑、黄)的“畤”和“庙”。





而对于明堂的建筑式样,儒家经典没有明确记载。大同市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志忠说,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所建的明堂宫殿基本是上圆下方。汉武帝封禅泰山后,在泰山兴建了据说是仿黄帝时期的明堂,此明堂四周环水,中间为草顶楼阁。这是后代明堂的雏形。之后历代大多沿袭这一模式。“上圆下方,四周环水,这在古代有着神秘的象征意义,也许有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之意。”张志忠说。



明堂作为都城重要的礼制建筑,历代都倍受重视。汉代以来,从地望、建筑形制、建筑规模等已形成严格的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核心。“北魏明堂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一种深层次认同,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一种文化高度。”张志忠认为。

北魏明堂由李冲设计,他主持兴建了平城的明堂、圆丘、太庙和洛阳的许多礼制建筑。在长达五年的明堂形制考校中,他巧妙地把三礼古论和两汉古制融汇综合,创立了明堂、辟雍、灵台三宫合一的新形制。





张志忠说,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发现于1995年5月,其外部结构是巨大的环形水渠,水渠内侧,四周临水处,东西南北分别有一座凸字形夯土台基,突出的部位伸向渠内。环形水渠的中央,地表下有正方形夯土台基,此中心建筑为明堂所在。其上层是灵台,周围的环形水渠就是辟雍。这种将明堂、辟雍、灵台合而为一的建筑形式,在已发现的明堂中是独有的。



明堂、辟雍、灵台、太学作为古代独立的礼制建筑,其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明堂用于按月颁令,辟雍用于宣布教化,灵台用于望气占星、观测天象,太学用于讲经习射,内容都是儒学礼制,但各自的功能不同。”张志忠介绍说。
如今,北魏明堂公园正以它独有的风采,展示着北魏皇家建筑气象。其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采用传统的上圆下方基本造型,象征天圆地方。地下一层相当于原来的夯土台基,四面各有两道台阶,现在可作为多功能展厅,展示平城面貌、明堂建设、考古发掘和历代生活。



明堂公园建设注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游览观光、遗址信息展示于一体的建筑原则,旨在让人们置身于古代礼制建筑之中,感受1500年前北魏皇家气魄,品味中国礼制文化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据悉,大同明堂公园冬季入园时间为每日早7时至18时,部分遗址保护类项目暂时不能参观。 







相关链接】大同名堂遗址被发现于1995年5月,文物工作者经过1995年、1996年、2015年三次科学发掘,基本探明了北魏平城明堂的遗址布局、覆盖范围,为北魏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寻找到明确纪年坐标点。 2008年,明堂遗址公园修复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2010年5月在向阳街原址开工建设,历时6年,现该遗址公园已完工。

文字/赵永宏   摄影/云中小川





发现 | 记录  | 分享

感谢关注  图文大同



长按(扫描)二维码关注


    关注 云中小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