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本来》林美娟老师博文:伏羲班大学习 (游学)的必要性和实践要领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游学活动也不能都保证百分百没有意外,所以家长的心态很重要,懂得理解、懂得宽容和感恩,懂得反求诸己,老师才能带领孩子通过游学走得更远,飞得更好!...




引言:

今年是伏羲班成立的第十年了!吴鸿清教授——一位看上去很普通,实则又很不普通的中国人,干的这件看上去很简单,实则又很不简单的这件事关孩子未来,事关中国未来的事——伏羲班,十年了。

第一批伏羲班的孩子已经读高中了,中考考了第一;第二批即将面临中考,初中考试已经14连冠了;第三批,第四批......现在是全国各地一大批,再过几年小升初,再过几年中考了,再过几年参加高考,再过几年成为各行各业的英才!


请看
郭永峰老师品读《让教育回归本来》:

林美娟老师伏羲教育博文:

伏羲班大学习 (游学)的必要性和实践要领 


在昨天《南方都市报》报道我们岑村小学二年级伏羲班的《“伏羲班”看上去很美》一文中写道:“兴致来时说不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样的‘笋事’是天河岑村小学伏羲班学生的‘专利’。”

是的,报道里写的就是我们伏羲班非常重要的课程“大学习”,就是“游学活动”。算一算,一年级我们伏羲班全班的游学活动有十多次,部分孩子跟老师出去游学的有五次。入学不久的 2013 年 10 月 12日《首届广州祠堂文化节》,是我们伏羲班游学的开始,也是一个高标准的开头:六岁的孩子参加完表演,参观游学了黄埔古港之后,还从十几公里外的黄埔古港徒步回学校,震撼了所有家长和老师。接着“花都故乡里”、“白云山”、“白云湖”……甚至走出广州,到湖南岳阳去游学,我们的伏羲班娃娃就是这样一次次走出去,全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我们伏羲娃娃走出去的表现,都令人赞叹。在北京的时候,王芳老师给我们做了两天的“司机”,她说:“和林老师在一起的两天里,陈欣和张雅淳的综合能力让我很吃惊,俩小姑娘眼里不仅有活儿,而且不用老师提醒就知道怎么去做!”是的,我们伏羲娃娃的素质和好习惯都是通过一次次游学活动得到锻炼提升的。
一、游学的必要性

“大学习”(游学)的意义何在?伏羲教育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英才的,英才怎么培养?我觉得就是“小学习”和“大学习”结合。“小学习”指学校和家里的学习,是各种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教育基地。但是孩子们是否真的把所学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能做到“时时刻刻好习惯”,那就要走出去了,只有走出去才能暴露孩子真正的问题,才能得到及时的教育。所以,我现在根本不相信那些呆在学校表现好的孩子是真正的好,这些孩子的问题往往在游学中暴露无遗,我也是通过游学对孩子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调整我各种教育方法和措施,更加有效而深入地进行教育。

 我越走越发现:真正的英才必须是走出去在社会里煅造出来的!我们伏羲班英才培养是有目标的:“静定是基本功;还有十三种素质:尽职尽责、团结合作、目标远大、脚踏实地、善解人意、适应环境、目光锐利、忍辱负重、严格守时、感恩图报、机智应变、勇于创新、勇敢挑战。”我们伏羲班所有的教育基本都是围绕这些素质来训练的。而每一次外出的游学活动,都是点滴深入去强化这些素质的。

伏羲娃娃三个标准:在家好孩子,在校好学生,在外好公民!这种公民意识都是在游学中培养出来的!
二、游学的关键

要把游学的意义充分发挥出来,让孩子的全面素质得到锻炼,最关键的就是老师要懂得玩。做一个“会玩”的人,是伏羲老师一个必修课,也是最难的一门功课:因为真正会玩的人肯定是个乐观积极的、快乐的、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对生活没有热情的人,怎么可能发现生活中到处都呈现的美和教育资源呢?

判断一个老师会不会玩,有几个标准:

 1. 会玩要有资源意识。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资源,但是能充分利用的老师不多。譬如上次我们去岳阳游学,在游览赤壁古战场的时候,就看出会玩跟不会玩的区别。景区一进门就有几个大鼓供游客随便击鼓玩,一般的游客都是上去随便敲一敲就走了。我们带着的伏羲娃娃比较多,分两组来玩,我负责带一组。另外那组也是让孩子们敲敲就走了。我呢?通过这些大鼓训练孩子们的听力和节奏:我怎么敲,他们就怎么敲,看看谁能敲得跟老师一样。我时快时慢,或轻或重,由易到难,真正能跟上的孩子那绝对是个学音乐的材料!另外,休息的时候家长买来一箱橘子打算分给孩子,我就让孩子站在一米开外,我抛,他们接,接中的再奖励继续接,接不中的就只能拿一个橘子了。还有昨天奖励几个孩子去校园里玩,我们捡树叶,看到紫荆花花瓣掉了满地,嫣红一片,很漂亮,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捡了这些花瓣来检查女孩子的定力:把这些花瓣放到女孩子的头上、肩上、胸前,扮演成紫荆花仙子,然后走路,看看谁能保持花瓣不掉为胜……总之一句话,教育的资源随处可见,就看我们的老师是否有发现的眼睛。
2. 会玩是“有组织、对孩子全方位的训练!”

走马观花地随便看看,做个“此地一游”,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游学。我们每一次游学都有非常完整的教育过程:出发前的备课学习、实地学习的观察和思考、合作、活动后的总结。每去一个地方游学,必先对所游学目的地进行一个了解学习,老师会整理打印资料给孩子们学习,有了这个学习基础,到了实地参观学习才有的放矢。譬如我们二年级第一次游学去的地方是南越王墓博物馆,发给孩子们的资料中,有这样一段话:“博物馆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如果孩子没有实地的参观学习,对这些建筑物的描述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但是当我们去到博物馆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坐下来休息时,告诉他们我们所在地方就是回廊,当我们站在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前,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这个拗口的建筑物术语也变得很亲切了。游学的总结是最重要的一环,孩子们从出发到结束,这一路上的点滴表现,老师要牢记在心,甚至要经常做好笔记的。总结的时候,针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不足的地方进行教育,就这样通过一次次的活动总结让孩子们真正在生活中做到好习惯。



3. 会玩是有一种“学劲”的。

什么是学劲?就是琢磨怎样能玩得更好,更有收获。姜博士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身上那种学劲值得所有人学习。从来没有溜过冰的他,四十多岁的人,第一次穿上溜冰鞋就能大胆开溜,而且看起来根本不像初学者。为什么?除了大胆不怕摔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有一种学劲:他会观察会溜的人是怎么样迈步的,怎么样溜动的……所以他学东西很快。我们的孩子也需要把这种琢磨的学劲用到,不管玩什么,都要想想怎么玩会玩得更好。这也是需要老师懂得去引导和点拨的。
三、游学的保障

“安全至上”,这是游学的一切根本的根本。在“安全紧箍咒”的重压下,现在的学校教育明哲保身的多,能少一事绝对不多做,还有谁像我们伏羲班这么大胆、这么敢担当?但我们的大胆是来自自信,来自周详的计划和训练。

纵观那些人祸意外,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老师粗心大意,不深入了解情况就盲目做事;二是调皮捣蛋不听从教导,私自做事,造成意外。看我组织的很多“大胆”的活动,其实我都是亲身体验考察过的。譬如上次我们去白云山游学,我组织孩子们进行让家长心惊胆战的溯溪比赛,事前我是亲自下溪流去感受体验,看看存在什么安全隐患,是否可行,当我试过没有问题之后,我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去挑战了。爬火炉山直升坡那个陡峭的山坡,开始前,我都是教孩子们如何防范风险,什么东西可以借力,什么东西不能碰……所以听话的孩子都没有问题,不听话的孩子就容易出事故了。

我们大部队外出活动能这么顺利,孩子的纪律性强,活动效率高,都是因为平时进行严格的训练的:好习惯好机会!凡是不听从教导,习惯不好的,是没有机会玩的 !“严格守时”、“团结合作”等等意识,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只要等孩子遵守纪律、秩序,听话,这个安全问题就有保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能跟得上,信任老师,配合老师放手去教育。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游学活动也不能都保证百分百没有意外,所以家长的心态很重要,懂得理解、懂得宽容和感恩,懂得反求诸己,老师才能带领孩子通过游学走得更远,飞得更好!


    关注 信德伏羲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