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纪 丨 第8回 郑嘉佳追梦人在旅途 调色板呈现土桥PLUS

 

本回文创纪的采访对象是土桥PLUS的建筑师——郑嘉佳先生。然而他个人是怎么样的呢?对于一个文科学渣,...



本回文创纪的采访对象是土桥PLUS的建筑师——郑嘉佳先生。然而他个人是怎么样的呢?对于一个文科学渣,理科更渣的小编来说我一直很好奇建筑师如何思考,以及他们抽象空间的想象力究竟有多强,是不是他们想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把事情想象成立体的跟建筑一样呢?好,今天我们就来跟郑嘉佳聊一聊关于建筑和关于他的一些事儿。

郑嘉佳


Q:从你个人角度来讲,土桥PLUS建成之后符合你当时设计时的感觉吗?

A:基本算符合吧。因为第一次来看基地的时候说这多好,这都甭拆了,直接的这种红砖仓库的这种感觉就挺好。最开始的想法,是这个红砖还会延续。然后从红砖的层面去考虑这种质感,再往后按空间、功能等方面进行推敲和讨论,到最后尘埃落定在“穿衣服”的时候,确实还是想把红砖的这种感觉找回来。所以找的材料是陶板,就像之前还是有很多雕塑感在里面,所以总体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感觉还是有的。


土桥·2013



另外陶板的使用呢,也是注重传统的审美与现代化的风格化相互融合的感觉,秩序感特别强,雕塑是让它的机理平滑,然后它的造型相对可能完整性更强,可能没有原来那种人工的红黏土砖烧制过程当中跳色,这种自然的变化在里面。更多体现的是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整齐划一的效果。从色彩到质感上来说,它还是比那种一般的立面要亲和。



其实最不太一样的就是6号楼。最开始想有一些跳跃性的东西在里面,是想做一个大背景,描绘一个世界地图底衬在下面的那种感觉。有很多跳跃性的东西,后来北京市的市长看完整体的方案之后,对其他的都很肯定,说“这个商业很有意思,这才是咱们通州应该要有的”。然后看到6号楼的时候说“这个是什么啊(笑),咱们能不能统一一下”,因为这个体量比较大,可以加点变化但是别有那么强的跳跃感。后来就跟根据政府的意见作了修改,然后顺过来了。当时整个通州汇报项目的时候得到肯定的很少,这个项目是为数不多得到肯定的。
Q:你为什么当初要学建筑呢?

A:这个还是机缘巧合,可能是小时候看新加坡电视剧受过影响。那时候《调整板》之类的,好像里边有开发商建筑师。那时候,《人在旅途》、《调色板》里面呈现的全是特别现代都市感那种建筑。
我们家是没有做建筑的,那会儿感觉要么我去这种现代化酒店去做管理,要么就是做建筑师。当时感觉就是要有这种参与感,你创造空间你可以引导普罗大众的生活。那时候其实建筑的分也挺高的,家里人对建筑也不太了解所以也就没有太多反对。一般家长不都是说,“你要不就别学我们学的这个专业了”。包括现在说我们孩子千万别学建筑。我报志愿的时候,六个志愿里五个是建筑学,另一个是酒店管理。结果考试考冒了,本来是奔着第二批的第一志愿去,后来比高考模拟高了60分就考上了第一志愿。

Q:那当时上学的跟你想的一样吗?包括工作开始实践以后。

A:其实当时也没什么想法,但是这种体验比其他学校或者其他这种专业的更多吧。当时出去采风,去了很多地方,山西应县木塔还有南方那些经典的园林都会去看。咱们中国的建筑学教育,也基本上是延续了罗马学院派的一些教育然后又增加些其他的东西。

到开始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发现,这跟学的不是一码事儿。当时快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一个中英学生竞赛,然后跟英国人一块学习,他们的教学体系比咱们好,先上学,学三年然后中间有一年社会实践,比咱们的实习时间要长,可以选择一到两年都可以。实践完了以后回来再学两年。实际上进入实践是再回来也是一个重新梳理的过程,因为你不可能在学校里完成这个工作,这个是等于是梳理完了,然后再回到学术,回到理论上来。我到现在为止做了17年,但是到哪,人家还是老叫我小伙子(笑)。
Q:那你的建筑理想是什么呢?

A:其实最开始就是想能创造出特别有意思的空间,这种空间可能是能够为你创造出这种更有趣味的场所,还有更好的空间体验,就不管大小。可能有大型的,比如说整个城市主区,有小的就想到,比如说一个这种展厅或者是咱们这些商业空间,有设计感的不是很苍白的不是特别表面的,或者说只是说形状很奇怪,或者说貌似很现代啊,貌似很时尚,但是真正想要的是的感受可能还是空间的美感,纯粹空间上的审美。
Q:你干了这么多年,哪个项目是你的最爱?

A:土桥PLUS!
好啦,本回《文创纪》就跟大家聊到这里,我们欢迎各位小伙伴为《文创纪》提供文创类活动消息,我们会在现场纪录关于文创、关于你的故事。也将关注文创、关注个人、关注每一次有可能为人们带来不同感受的文化活动。我们下回再聊~
▼▼▼
欢迎大家关注
土桥PLUS—《文创纪》
第8回 
 2016-12.16


采访者:次仁

摄影:志国

编辑:志国

闫锋


    关注 土桥plu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