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 年轻人过年回家最怕听到什么话

 

又快到一家团圆的时候,我们帮您搜集子女们的心里话,望您和和美美过大年!...

年轻人过年回家  

最怕听到什么话
又快到一家团圆的时候,我们帮您搜集子女们的心里话,望您和和美美过大年
还有40多天就要过年了。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在期待着与家人团圆、走亲访友。可也有不少人又早早开始苦恼,因为长辈们的一些关心,让他们招架不住。“怎么还不找对象?”“怎么还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老二?”“工作怎么样?”而即使是每天面对的父母亲,有时候也会让他们倍感压力。记者采访了多个年龄段的子女,听他们倒倒“苦水”,也让老人了解子女的心理,并借由专家的点评,实现双方更好的沟通。
1
常被劝回乡工作 觉得自己很没用

受访者:小陈

年龄:22岁

最怕听到:如果在外面过得不好,就回家来工作吧。
上周末,在厦门工作的小陈回到老家东山,奶奶特意准备了一大桌菜。饭桌上,一家人都关心起小陈在厦门的生活,听完他的回答,奶奶说了一句:“如果在外面过得不好,就回家来工作吧。”小陈嘴里说着好,心里却是另外一番滋味。他说,这是他回家最害怕听到的 一句话。

为啥怕?

刚入职是“月光族”  

没钱寄回家被长辈拿来比较

小陈今年6月份刚从泉州一所本科院校毕业,在厦门一家公司入职,现在是办公室助理。他目前月薪3200元,扣除750元的房租和各种费用后,基本成了“月光族”。每天晚上下班后,他回到租房还要自己做饭,家人听了很是心疼。“我们那边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年轻人出来工作都要给家里寄钱,但是我现在一次都没寄过,也没有存款。”小陈说,这也是邻里之间经常被谈及的话题,尤其是长辈喜欢比较,“我家孩子一个月给家里寄3000元。”“我家孩子一个月能存不少钱。”他说,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开始纠结,是继续在外努力,还是向家里人妥协,回老家工作? “很担心自己在外面碰了一鼻子灰,最后才妥协。”小陈说,现在经常会觉得很苦恼,很怕回家时家人再次提起这个话题。“一直希望自己在外面可以过得好一些,可现实是确实过得不好,又不愿意接受回家的安排,觉得自己很没用。”
专家说
年轻人渴望独立 
长辈要给予支持


刘平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像小陈这样的毕业生对独立有强烈渴望,是年轻人较普遍的心理。此时,他们的能力和力量相对弱,害怕自己无法实现独立的梦想,因此对吸引他的亲情产生抗拒甚至恐惧,行为上表现为不耐烦、躲避。父母和长辈要理解年轻人的心理,对成长中寻求独立和发展 中的子女,应给予更多的鼓励、支持和祝福。拿孩子与别人 比较是一种不良习惯,小时候比听话、比学习成绩,长大比 孝顺、比赚钱多少,这是父母虚荣的表现,把孩子当作炫耀的工具,当孩子不如别人时就产生失望、沮丧的情绪,这样只能让孩子感到羞愧和无能,会破坏亲子关系。
2
最想见的是父母 最怕的也是父母

受访者:王女士

年龄:37岁

最怕听到:怎么这么瘦?怎么还不要孩子?
王女士在厦门工作多年,每次回河南老家,她最想见到的是父母,最怕见到的也是父母。依偎在父母身边拉家常,对她这个一年见不到父母几次的人来说是种幸福。但是,跟父母话不投机,让她很难受。特别是父母会问一大堆她不知道要怎么回答的问题,让她不知所措。

为啥怕?

想决定自己的生活 

又怕父母听了伤心

王女士说,小时候自己是个小胖墩,高中毕业时在班上仍是个“重量级”选手。最近几年,她在工作之余经常运动,身材也越来越好。可是每次回到家,70岁的母亲一见到她就皱眉头:“怎么这么瘦?”王女士讲了一大堆运动的好处,母亲只扔下一句:“我不管你怎么运动,下次胖十斤再回家见我。” 除了胖瘦,还有一个话题更让王女士不能接受,那就是生孩子。在她看来,生不生孩子都没关系,每天开心最重要。可父母却认为,没有孩子后患无穷。“不要孩子以后老了怎么办?谁养活你们?”讲一顿“道理”后,她又开始“摆事实”:谁谁家的孙女都上小学了,谁谁家的媳妇刚生了二胎,然后再羡慕地补上一句:还是个大胖小子。王女士很想对父母说:她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父母操心,可是又怕这么说父母会伤心。
专家说
关心传达到就够了 
不能代替孩子去活


付衍清(厦门怀众心理咨询师):躯体的变化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无力感,对老年人来说,摆脱无力感的最好方式就是一成不变。让孩子胖胖的,好应付曾经有过的粮食匮乏;多生孩子,好面对可能没有着落的未来。他们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方式。但年轻人正值人生的巅峰期,对他们来说,自己的生活自己可以掌控。老年人要明白,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关心传达到就够了,自己不可能代替孩子去活,也不可能保证按自己的方式孩子就一定活得幸福,自己只能决定自己的人生。年轻人要明白,老年人是借唠叨和年轻人保持情感联结,忍耐住老人的唠叨,让老年人好好讲讲曾经经历的遗憾、后悔、无奈,更能理解老年人。
3
父母紧张“小毛病” 隔三差五要上医院

受访者:胡女士

年龄:50多岁

最怕听到:你不打算管我们了吗?
最近几年,胡女士感觉压力越来越大——父母随着年岁增大,身子也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爸妈喊我‘玲儿’,我觉得蛮亲切,现在一听到他们喊我小名,我就觉得有事。”胡女士说。

为啥怕?

去医院频率太高 

常请假影响工作

胡女士说,她觉得自己算是很孝顺了,每年都会带父母去体检,只要生病,都会带他们去医院检查。可这几年,父母老是拿一些小毛病说事,比如前一天晚上失眠,或是脚有些酸痛。每次,她都安慰父母,人老了,难免会出现些毛病。但父母每次都说得很严重,怕诱发大病。经不住父母的要求,胡女士隔三差五就会带他们去医院“转一转”。可每次检查结果一出来,都没有大碍。胡女士为此很心烦,因为去医院的频率太高,她经常要请假,领导都有意见了。为此,她专门和父母沟通过,能不能每年多体检一次,减少平时去医院的频率。 谁知道,她父亲很不高兴地说:“你小时候生个小病,我都会连夜背着你去医院。我们年纪大了,你就不打算管我们了吗?” “一听爸妈说身体不舒服,我血压就开始升高。”胡女士说,她向身边人打听,发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总是担心自己身体发生意外。
专家说
这是“求关注”的表现 
老人能诉说是好事


吴培华(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执业医师、社工师):老人随着年纪增大,逐步会把健康放在日常需求的首位,这时就非常需要子女。胡女士的父母经常以小毛病说事,是一种“求关注”的表现。作为儿女要知道,老人能诉说是好事,就怕不说或说不出来。儿女除了关注老人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寂寞内心和对健康的忧虑心理,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抚。从父母角度来说,应当多体谅子女的不易,他们平常工作繁忙,也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照顾。父母应当主动学习,比如参加一些健康讲座等,掌握基本医疗保健知识。此外,老人喜欢纠结一些小事主要是因为生活太单调,应当多走出去与人交流,多参加文娱活动。
4
每次与长辈聚会 总被问“生老二”

受访者:黄女士

年龄:35岁

最怕听到:你们什么时候生老二?

二孩政策放开前,七大姑八大姨见到黄女士就会问:“据说很快就可以生两个孩子了,你们生不生啊?”而政策放开后,几乎每次聚会,饭前饭后,长辈们聊着聊着就会问:“你们什么时候生老二?”黄女士说,这两年,她都被问怕了,但她一直都有自己的原则。每次她都跟老人说:如果政策是在她 35 岁前放开,她会考虑生,现在过了35岁,考虑到个人身体素质、家庭生活质量以及孩子的未来,所以才不生。黄女士说,即便她有一千个不生二孩的理由,老人好像也有一万个让她生的理由,比如以后孩子有伴,自己老了会有更多照顾等。黄女士说,现在她实在无力应付,当老人再问这个问题时,她就直接说问她老公。

专家说
两代人生活方式不一样
 生不生是他们自己的事
巨东红(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代人生活方式不一样,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未来预期也不一样。现在社会环境造成年轻人压力大,会把压力反射到生育,因此年轻人会考虑到孩子的成长环境、教育成本等,生育意愿不高。长辈经验丰富,但不能把经验当真理来要求年轻人。生不生二孩关键取决于夫妻双方的意愿,而不是为了满足老人的需求。老人与年轻人各自要互相尊重,互相体谅。
其它故事:他们还怕什么事

张女士娘家在南昌,父母退休后,有时会来厦门帮她带小孩。她很感激父母,但也有头疼的时候。比如,只要她和丈夫还 没下班回家,父母就要等他们回家才肯开饭;有时候晚归,父母也会等门,直到看她进门了,才安心去睡觉。

一定要等子女回家才开饭

张女士说,有时下班路上堵车,到家里都7点多了,父母却还是饿着肚子坐在沙发上等。有一次中午有事,她回家都快一点了,看到两位老人和两个小孩都还没吃饭,这让她既心疼又生气。张女士说,她每次都跟父母说,到了饭点就先吃,但是父母就是不听。“这样我们在外工作、办事会有压力,做事情心里还要想着家里,到最后事也办不好。” 她说。 此外,她每次加完班回家,一开门就能看到父母站在边上等着 。她说,每次都让父母先睡,但说了无数遍都没用。有一回,她参加聚会,晚上10点后,每隔一会父母就来个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当晚回家时,已经过了深夜12点,一推开门看到父母站在那,张女士快气坏了。她说,父母总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问题,但自己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做事知道分寸。

这种等待让年轻人有负罪感

巨东红:老人家觉得吃饭要一家人坐在餐桌一起吃,那是天伦之乐,如果谁先吃了,动过了,就是剩菜剩饭。而年轻人觉得,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没必要刻意等。老年人总希望 多关心孩子,但年轻人下班后更渴望有自己的空间。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要慢慢寻找、摸索适合自己的模式。一家人当然要尽可能一起用餐,如果年轻人回家太迟,老人可以先吃,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减少年轻人的心理负担。这种等待看似关爱,却让年轻人有负罪感。

舍不得花钱 拒绝子女好意

每年,张女士和丈夫都会抽时间陪家人外出旅游,但每次邀 请父母,总是被拒绝,老人担心花钱,平时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父母养育我们这么多年,作为子女为父母花点钱是理所当然的。”在张女士看来,父母都退休了,家里也没什么经济压力,虽然过不了奢侈的生活,但吃好喝好、出去玩玩还是可以的。父母只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吃好,喝好, 玩好就是对子女最大的帮助。

条件允许 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巨东红:老人家有个观念,要省钱给子女。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人家可以改变下观念,如果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跟着子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年轻人在计划全家旅游之前,可以先跟父母沟通,做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比如讲讲父母熟悉的老朋友去哪里游玩了。此外,有些老人不是真的不想去旅游,而是不愿意离开家去太远的地方,所以年轻人在选择旅游路线时,可以由近及远,让老人接受。


树长得越大 就离地越远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对矛盾如影随形,这就是能力上的独立与依赖、情感上的亲密与疏离。这就像一颗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根虽离不开大地,但越长大枝和叶离大地越远。父母、老人、故乡就是大地,根在那里,情感在那 里,但如果停留在那里,容易产生依赖,可能丧失独立;如果离开那里,寻求独立,就可能要忍受孤独和诸多生存的考验。所以,长辈们应该更放手,让孩子们去搏一搏。(刘平超)

本文源于:厦门晚报

编辑:贺丹丹


    关注 南强晚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