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沙岭◆记忆】就快过年了,紫沙岭老家的这些旧年俗,你还知多少?

 

紫沙岭的农村,从农历腊月开始,就有了过年的味道。农历腊月初八,农村家家要吃“腊八粥”,它是用小米、大枣和几种...








紫沙岭的农村,从农历腊月开始,就有了过年的味道。

农历腊月初八,农村家家要吃“腊八粥”,它是用小米、大枣和几种豆子熬的饭,又粘、又香、又甜,不仅人吃,还要在枣树抹一点,意思是让它来年更多的挂果。





从腊月二十日开始,集日即称“年集”,过年关的货物就源源上市,如各种肉食、各种蔬菜、柿饼核桃,香蜡纸码,年画鞭炮,衣服鞋帽等。近年来,又增加了一些高档用品,如影碟机、功放、 彩电、冰箱、组合柜、高级桌椅、沙发、席梦思床、金质首饰、香烟美酒等等。




腊月二十三,过年的序幕就算拉开了。二十三。糖果粘,民间传说,这天晚上灶君上天宫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人间善恶。人们为了隐恶瞒错,不让老天爷降罪,要对灶君进行饯行,称为“祭灶”,要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事。坏事不提。人民怕灶君不听人劝,即用芝麻糖上供,粘住他的嘴,以祈求来年安。




腊月三十日,这天要办理三件事:1、大搞清洁卫生,室内室外、家院的街道,要求一次大清楚,打扫的面貌一新。



2、粘纸神、贴春联,倒贴“福”字,一般的农户家庭有天爷、关爷、财神、门神灶君,喂牲口户还要牛马王。另外,还有一些行业神,如铁匠供奉老君,木匠供奉鲁班,酒厂、酒店供奉杜康,剧院、戏剧演员供奉老郎神。人们贴的春联是:门前贴“出门见禧”,院内贴“春光满院”,炕上贴“身卧福地”,水缸上贴“清水满缸”,柜子贴“衣服满柜”,粮囤上贴“麦谷满仓”,屋门、街门上都贴着带有节日和吉祥色彩的对联。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倒)了。“







3、三十晚上,因一年到头,人们要邀请近邻好友闲聚,喝酒,谈心,叙旧论新,互相鼓励,欢度初夕。祝贺来年有个良好的开端。

这天,有牲口户,早餐吃捞饭,还要喂牲口一些,叫“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早上吃干饭”,牲口一年中只有这一特殊待遇。




三十晚上,称除夕,有的人通宵不眠,称为“守岁”。现在的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围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钟声一响,燃放鞭炮开始,整个夜晚,响声不断,把除夕之夜推向高潮。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一年中它是最热闹的一天。首先,男女老少要起五更,就是天不亮起床,穿新衣、新鞋、带新帽,姑娘们还要头戴红花。气氛非常恭谨,不让大声说话,做饭不让拉风箱,上供前不让大小便,不让倒便盆。其次烧香布蜡,点鞭放炮,向诸神上供。第三,小辈人向长辈者磕头(拜年)。那时,磕头也有个规矩:吃早饭前要向自家祖先(家谱)及在世祖父母、父母磕头,饭后再去伯父母、叔父母家磕头,而后去邻居家拜年。





这个磕头拜年虽然是封建礼节,但它也有好处,如叔侄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邻居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因言语差语错闹得互不来往,通过年关磕头,就和解了,恢复了正常关系。另外,过去,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日之间,人们搞小赌博,官府不抓,家长不管,为官赌之日。就是那些平时被管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新媳妇去参加小赌博,其丈夫、婆母也不加干涉。还有一事必须一提,那就是大年初一吃水饺。从鸡泽的习俗看,无论穷家富户都要吃水饺,就是贫困买不起肉用素馅,没有白面用杂面、高粱做面皮。也要吃一顿水饺,否则就好像没过这个年一样。




大年初一这一天“禁忌”特别多。1、语言方面:凡大年初一这一天“禁忌”特别多。



1、语言方面:是“破”“坏”“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彩头”,兆示疾病,所以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以免啼哭不休。



2、行为方面

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句吉利的顺口溜,如:“岁岁(碎碎)平安”等来弥补,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灶之事;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作“聚财”,因为人在正月,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水、扫地、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时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有被“掏空”的危险;忌死人、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人带来不顺。



3、饮食方面:忌讳吃药,否则,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疾病缠身,吃药不断。




正月初二至初十,是亲友来往拜年的时间。旧时,出嫁女子不能在初一回娘家拜年,一定要等到初二才可以。正月初二,年轻的夫妇,先往岳父家拜年,然后再拜访别的亲友。给亲友拜年也有个规矩:一是要在早晨或上午,下午一般不再拜年,二是遵循先老后少,先给男的拜年,后给女的拜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不串门不走亲戚,从这天起,年下的清规戒律全被破除,家里活、田里活都可去干。这天早晨有用鞭炮崩粪堆的习俗。




正月初十,是“鼠级”,一曰老鼠生日,二曰老鼠在这天娶亲。有的老太太为闹高兴,领着儿童悄悄去碾磨棚、草屋仓房偷听老鼠娶媳妇。这天晚饭一般户都要煮水饺吃,把水饺比为糟害人的老鼠,都将它煮死。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习俗称:“除夕火、元宵灯”,故又称灯节和小年。古时家家户户不仅点上各式各样的灯,还相互串联观赏。如今的人们在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用粘米饭做灯盏,放在家中神像前、水缸内、家门前点燃上供。挂红灯、放鞭炮,大人小孩儿聚在街上看烟火,礼花漫天,鞭炮震耳,到处洋溢着春节的气氛,还有的地方在街上组织猜灯谜,热闹非凡。

正月十六,妇女回娘家。这天晚上要烤火。人们点着灯盏,边烤火边念:“前燎燎、后燎燎、出门捡个大元宝;烤烤头,不发愁,烤烤手,金子银子样样有;烤烤肚,辈辈富;烤烤腰步步高;烤烤脚,辈辈发;烤烤眼,看的远;烤烤腚,不生病;烤烤背,活百岁……”。
正月二十五,是仓神生日,人们去家院、麦场,用柴灰围成粮囤状的几个大小不同的圈圈,每个圈内放几种粮食,如麦、豆、谷、高粱等,粮食上压砖,砖上放祭物、贡品。有一个特殊供物“仓谷恋”其状如刺猬,安着黑豆眼睛,里变包着枣豆馅,身上背着金元宝,为这一节日的专用贡品。
过了正月二十五,年下的一系列节日就全部过完了,但有的人过过节的兴趣还尚未满足,还要过个二月二。这天,出门闺女又要回娘家,给父母摊煎饼吃。民间传言:二月二摊煎饼,闺女不来摊不成。在二月二当天男女老少都理发去,新的一年从头开始。
春节的传说你知道几个?
年兽传说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年”兽的传说二:鞭炮驱兽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

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投稿邮箱】zishaling@126.com 【微信】370083254


    关注 紫沙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