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说】尝松江叶榭软糕 品香甜软糯年味

 

上海米糕的原料选用当地优质的粳米和糯米,按比例配制而成。...

上海米糕即叶榭软糕,始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历经400多年,因其制作工艺独到,口感好,深受人们的喜爱,故远近闻名,世代相传,并成为百姓招待来客、馈赠亲友的佳品。民间顺口溜说:浦南点心三件宝,亭林馒头张泽饺,叶榭软糕呱呱叫。上海米糕的原料选用当地优质的粳米和糯米,按比例配制而成。米要在冷水中浸泡七天以上,每天换水,使米发酵成分全部挥发完。晾透后用石臼舂成粉,细筛三次,再用筛子将细粉筛入蒸格,辅以精细绵白糖和各种馅心,荷叶衬垫,蒸煮而成。米糕品种有夹心糕、素糕、猪油豆沙糕等,盛夏季节还有加薄荷的米糕,成为人们度夏的饮食佳品,保证一周内不馊变。上海米糕糯而不粘,松香软甜,是江南稻作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
上海

米糕


俗话说“过年吃糕年年高”上海米糕,这种用土灶蒸出的美食起源自明万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是松江糕点的经典之一,还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年蒸上几块糕,入口都是软软香糯的年味!

『 小小米糕四百年 』
叶榭软糕,始于明万历元年年,创始人为施隆茂。位于松江东南面的叶榭镇,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水运发达,商贸繁荣。叶榭软糕品尝起来具有松、软、甜、香、肥五大特点,吃起来松软香甜而不腻。



叶榭软糕(上海米糕),软糕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的身影出现在汉代,当时是以蓬草相配制。到了唐代,则有麻葛糕和米锦糕,而宋代则称为菊糕,明清以后就叫为花糕。都说重阳要登高,不过,现代在城市居住的人们往往因为无山可登,所以大家以吃糕来代替登高,讨个口彩,表示步步升高。

『 叶榭软糕与生活习俗 』
叶榭之所早早就能盛产软糕,和其地理位置有关,因其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水运发达,商贸繁荣。“90%的粳米和10%的大米相搭配,做出来的软糕才最好吃,撒上点桂花,那香味甭提多好闻了。”带着1200块糕点而来的叶榭镇老师傅一边包糕一边笑着说。而这块小小的软糕也已经名列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册之上。
上海流行吃糕,只要家里有大大小小各种事情,都离不开吃上一口糕。先用糯米碾成粉,加水和匀后,经过多道工序,将湿粉或米团制作成方形的庄糕和半球形的圆团。



除了春节,男婚女嫁、丧葬祭祀、建房造舍、搬家迁移等重大活动中都有着做糕的习俗。铺床糕、抛梁糕,就是喜庆的象征,而丧葬祭祀将庄糕、圆团作为供品是对神灵和祖宗的虔诚。近年,生儿育女、长辈做寿、高考入榜、出国留洋、过继领养等等,也都向左邻右舍或者亲朋好友分发庄糕圆团以示同喜。

『 叶榭软糕如何蒸出来?』
▲农家土灶蒸软糕
【叶榭软糕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


step 1——糯米、粳米按照一定比例反复泡晾磨细成粉,和棉白糖充分混合



step 2——将制成的粉铺进特质的模具加入馅料,刮平压制





step 3——铺上篾片一个翻身,一蒸整整齐齐的软糕就制成了







step 4——在土灶上快速用大火蒸透,香甜糯的软糕就可以上桌了





叶榭软糕起源于当地船民的干粮,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叶榭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至今还保持着过年吃软糕的传统。
桶蒸糕


闵行颛桥做桶蒸糕


要说到最稀罕的一块重阳糕,那非属闵行颛桥的桶蒸糕了。之所以说它稀罕,是因为,现在在上海市区,可能只有最后一户普通居民还在坚持手工打造制作桶蒸糕。


    关注 一箱有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