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说】以刀代笔 以瓷当纸

 

​三林瓷刻艺术是以瓷当纸,以刀代笔,凭创作者的灵感悟性和文化学识涵养,心手合一,创作的作品常在技艺制作中见功夫,于细微之处显灵性。...

三林瓷刻艺术是以瓷当纸,以刀代笔,凭创作者的灵感悟性和文化学识涵养,心手合一,创作的作品常在技艺制作中见功夫,于细微之处显灵性。清光绪年间,三林镇儒商张锦山跟随上海瓷刻名家华约三学习瓷刻技艺,其作品在本地颇有影响,深得文人青睐。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幼继承家学的张锦山的曾孙张宗贤,将祖传的瓷刻技艺重新拾起,在三林镇文化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的不断挖掘和潜心钻研,把雕、刻等方法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作品打破了瓷盘、瓷盆的局限,拓展到花瓶、异型瓷器、大型插屏之类,刻痕的表现力有笔墨之神韵,酣畅淋漓,个性彰显,从而一展三林瓷刻之新风。
三林

瓷刻


三林瓷刻艺术,以刀代笔,以瓷当纸,须凭灵感悟性及文化学养,在技艺制作中,要靠心手合一、耐力韧劲,细微之处方见功夫。
『 历史故事 』


清乾隆年间,在浦东一带涌现出很多喜欢瓷刻的文人雅士。清光绪年间,三林镇儒商张锦山,师从上海瓷刻名家华约三,学习瓷刻技艺,其瓷刻作品在地区颇有影响,深得文人雅士赏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自幼绍承家学的张锦山曾孙张宗贤先生,将祖传的瓷刻技艺重又拾起。
在三林镇文化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年不断挖掘和潜心钻研,将雕、刻、磨、皴、擦、染等方法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其作品不仅仅限于瓷盘、瓷盆,而且发展至花瓶、异型瓷器等种类,还开创性地运用到大型插屏之类的作品中,从而一展瓷刻新风。
『 三林瓷刻艺术 』


三林瓷刻表现刻痕酣畅淋漓,笔墨神韵亦然,使人眼目清新,心旷神怡,终形成一套自己的雕刻语言——三林瓷刻艺术。
三林瓷刻艺术将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相融合,尤其是将书画、石刻、篆刻以及紫砂壶的一些手法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刀笔技艺。

『 传承人-张宗贤 』


人物简介: 张宗贤,男,非遗项目“三林瓷刻”传承人。他坚守三林瓷刻40载,将瓷刻作品与中国古典园林室内装饰艺术相结合,在上海乃至全国的瓷刻领域独创了新的面貌。其作品曾在上海世博会、上海民博会上展示,获“民族民俗民间”展览奖、国际艺术精品大师奖项等。
以刀代笔,以瓷当纸,是“三林瓷刻”独有的艺术形式。其最初盛行于清乾隆年间,文人墨客和达官贵族都喜欢请艺人在陶瓷盆、盘和花瓶上刻字画。不过,这门技艺后来险些失传,只有当时有名的瓷刻艺人张锦山将其传承下来。其孙张宗贤,是目前“三林瓷刻”唯一的传承人。



早期的瓷刻作品,一般都是些瓷盘、瓷盆、花瓶,而张宗贤却开创性地将瓷刻技艺运用到大型插屏之类的作品中,成为可以摆设的艺术品,并在一些展会上绽放光芒。



2006年,他的作品在上海民博会上首次参展获得“传承奖”;2008年,三林瓷刻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的多件作品被浦东新区档案馆收藏;2010年,三林瓷刻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出;2011年被列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保护与发展 』


目前,三林瓷刻在当地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不仅拥有瓷刻长廊,而且又有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民居小筑,室外古木参天,花果四季,室内窗槛栏木雕相配与瓷刻相映。其“三林八景”、“上海八景”、“三百六十行”屏风和长卷册页都相继问世。
瓷刻艺人不仅要有厚实的书画功底,还要有高超的金石篆刻功夫,将雕、刻、磨、皴、擦、染等技艺与书画艺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关注 一箱有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