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通备劲 ”

 

“通备劲”的精要全在“通”字,而“通”字的感知对练习者极为重要,这必须从循序渐进中逐步得来,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遥遥无期。x0ax0a大致说来,要经历从“通顺”到“通达”,再到“通畅”、“通透”、“通泰”的全过程,如训练得法,三年必有所得。...



爸爸的这篇文章收于《武学探真》,是90年代有关马氏通备武学的学理思维的一系列文章中一篇,着重于阐释我们的习练观与习练感。武术套路作为中国武术的主体表现形式,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与作用,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通过特定模式的练习,来产生对某种体悟的共鸣,进而有形而上的获得。这一点在我们的系统中,就是所谓的“ 通 ”字。这篇文章不长,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被视为是master piece的一篇,希望小伙伴们仔细研读,通过训练来更为直接的找到对其中表述的理解。

马廉祯

我曾多次谈到,“ 通备 ”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拳派,而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武学体系,是一个近百年来以兼收并蓄为宗旨逐步发展起来的武术门类。以器械而论,通备保存了若干重要的古典兵器技艺,最具代表的是陆合大枪、双手刀剑法、风磨棍三大系列,此外还有劈挂刀、昆吾剑(又名七十三剑)、鞭杆等同样源远流长的古典武艺珍品。拳术方面,它以劈挂与八极的结合为基础,又陆续吸纳了翻子、戳(撮)脚、太祖、螗螂等多种拳法,构成以长拳短打兼而有之的“通备风格”。

通备体系的拳械内容如此丰富,而有些拳械技艺原本并不属于通备,它有自已的传承系统和技术特色,例如,清末民初主要流传于的渖阳的翻子、戳(撮)脚等,类别上明显属于短打系统,同属于古典长拳类的劈挂风格迥异,它们又如何融合为一个体系,熔铸成为一个统一的“通备风格”呢?这当然是一个很容易被提出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牵涉面甚广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答的,如果一定要我做出简明扼要的回答,我以为把许多原本自成畛域而不相统摄的拳法融为一体,这应该归功于“融通兼备”理论的指导,而技术上起聚合与统一作用的,则主要是“通备劲”。





“融通兼备”四个字是通备最基本的宗旨。

如果做进一步的引伸,它可以增益为“融通古今,兼备内外”八个字,其中“古今”、“内外”四个字自有其具体含义,而本质上无非是说要尽量扩大通备的兼容性和融合量。百余年来,根据“融通兼备”的思想,通备武学的先贤们,特别是马凤图先生,毕生致力于破除狭隘的门户界限,反对抱残守缺、妄自尊大的武术意识,坚持在博综群艺、精心采撷的基础上建构通备体系。

事实上“融通兼备”的思想并非通备武学的创见,而是中国古代武艺一个优秀的传统思想,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武学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想,但凡读过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的人,对他在举述了明代各家武艺之后所讲的一段话,一定会记忆犹新:

“……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长,然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则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这是何等精彩的见解!戚继光告诉我们,当明代嘉靖年代“有名”的拳械武艺有数十家之多,但多数已是有上无下、有下无上的东西,只学其中一家一派,即使偶尔取胜于人,仍不能脱去“偏于一隅”的弊端。因此,他主张“各家拳法兼而习之”,只有如此,才能如同兵法中的“常山蛇阵法”,首尾相应,上下周全,无有不胜。毫无疑问,戚继光“兼而习之”的思想乃是我国古典武艺中最精彩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正是通备武学“融通兼备”学说的根源,也是晚清民国以来一些武术名家所努力追求的武术境界。

事实上,自古以来传统文化的大师们无不倡导“兼而习之”。讲“兼而习之”就是提倡交流,提倡文化的多元融合,因为只有广泛而频繁的交流和融合,才能产生更高的境界,创造出新的发展水平。晚近以来,以小农经济主要依托的民间武术,越来越走向拳种繁多,支派孳衍,门户森严的状态,不少人痴迷于所谓“秘谱”、“绝招”,不自觉地陷入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误区,还有人在名利二字的驱使下,不惜编造“秘谱”之类以自欺欺人。

遗憾的是,这种东西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甚至还有人把这种文化低位现象看成是武术的优点,把门派繁杂、类属界限不清当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来煊耀,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大失误,这个失误给武术的发展造成障碍,并且还在继续产生误导作用。





接着上面的话题,我们具体谈谈什么是“通备劲”,谈谈为什么说它在通备技术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武术讲“劲道”, 不同的拳种往往有不同的“劲道”,一定程度上这是区分不同拳种和传授的关键所在。我的理解,所谓“劲道”就是力量运行的规律和特点,本质上是指人体力量传输的某种规律,属于运动力学的范畴。因为中国武术传沿已久,武术的社会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有些原本只服从于技击目的的劲力规律,逐步演变成了竞技的健身的和表演的劲力规律,衍化成了某种运动趣味很强的技术特点。

总之,“劲道”在中国武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缺少“劲道”或“劲道”意味不足的拳种,便缺乏引人入胜的魅力,终难传之久远而不衰,当代竞技武术体系的所谓“长拳”等,正是明显的例证。

同任何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武术一样,通备有自已所讲究的“劲道”,即是说它有自已一套劲力特点和学说,对之,大家习惯上称之为“通备劲”。“通备劲”是“融通兼备”理念的产物,是多种劲力风格的综合与提纯,也是“通备风格”在练与打两个方面的集中体现。如果从具体的技术源渊讲,“通备劲”是以劈挂拳的“劲道”为主体,充分吸纳八极、翻子、戳脚等门派的劲力特点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力量运行规律,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武术风格。

用文字来表述复杂而抽象的“劲道”问题,的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拙于笔墨的我,只能略述其大概。

一般来说,“通备劲”包括了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个具体的劲法,这四种劲法在高度协调下的运用,就是“通备劲”,或者说就达到了通备劲要求的境界。



分开来讲,这四种劲法又可分成两组。开合、吞吐为第一组,主要指人体躯干的运动,一般称躯干按特定要求做有规律的伸屈,便是“开合”;胸腹的一凹一凸即为吞吐。通备将人体比之如一张弓,而弓在一张一弛中包含着开合、吞吐两种劲力的协调发挥,然后才能毕其力于一发。这正是通备拳家所汲汲追求的劲道。此外,开合、吞吐也被引伸到整个运动过程中,如讲“大开大合、吞吐自如”时,就不仅仅局限于躯干,而指整体风格,指开合吞吐在幅度上的超常发挥。正因为如此,“大开大合”往往被看成是通备最重要的特点。

起伏、拧转为第二组。起伏主要指在演练与应对敌家时身体的高低起落的变化,通备强调猛起硬落,虎伏鹰扬;高低随势,变幻无常。以求最充分地占有空间优势,随时捕捉上惊下取、下惊上取之效。“拧转”二字含义最富,也最生动,这个词取自戳(撮)脚。意义主要是两点,一是指在移动中步态与势位的疾速变化,明清拳谱中称作“踅”,是急速盘旋的样子。二是指以足前掌为支点的力量聚合与传输,拧转状态下的力量传输,其轨迹往往呈螺旋状,故又称“螺旋劲”。



总起来说,开合、吞吐的要点是在蓄势突发和延长攻击长度,力争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优势。这些技术理念并非通备所独有,如“吞胸拔背”一类技术词语,是多家拳种所共有的东西,寻根索源,恐怕还要追到“通臂猿”,追到古人对“通臂”境界的追求。

但,将开合与吞吐合而为一,又与起伏、拧转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动势的表达为主的技击风格和演练风格,这应该是通备所特有的。所以,我要强调一遍,我们所说的“通备劲”,一定是指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种劲力的整合表达,并非其中一种或两种劲力的偶而显露,也就是说,“通备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不是或见于此或见于彼的一时一势之力。

“通备劲”是将多种拳械武艺融合为一体的基础,在通备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凝聚作用。这种凝聚作用的发挥,在于被吸纳到通备体系中来的各种拳械技艺原本就有某种同一性,或是有着传授源渊上的近亲关系,所以才能在“融通兼备”思想的指导下归于一类,融为一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戚继光所谓“兼而习之”应该是有条件的,绝非无选择的强行拼凑。清末民初以来,武术界的有识之士如孙禄堂、王芗斋等先生,都注意到了中国武术的分类问题,并且按照自已的理念做了卓有成就的实践。

孙禄堂先生兼习太极、形意、八卦三家之学,试图加以融会贯通,是因为三家确有某种同一性,有可以归为一类的基础,并不是南辕北辙,任意牵合。马凤图、马英图弟兄所不断宏廓的通备武学,本质上就是要走“因流归类”的路,是以早就出现的劈挂、八极的合流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其领域,审慎地吸收可以归于一类的其它拳种,努力促成北方几种古老拳种的归类与整合工作。所以,“通备劲”的产生是有基础的,是顺理成章的事;“通备劲”成为通备体系各拳械技艺共同的劲力风格,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需要对几个问题做些说明。

第一,“通备劲”的精要全在一个“通”字,而“通”字的感知对练习者极为重要,这必须从循序渐进中逐步得来,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遥遥无期。大致说来,要经历从“通顺”到“通达”,再到“通畅”、“通透”、“通泰”的全过程,如训练得法,练者又能精研勤思,则自拳棍而刀枪,三年必有所得。所谓“通透”、“通泰”都是感悟到“通备劲”的某种佳境,是一种酣畅淋漓、略无滞碍的劲力境界,学到此时,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意趣!王国维以此譬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经历的第三阶段,学拳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二,“通备劲”是通备武学所属各拳械共同的劲力风格,是通备拳的“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吸纳到通备体系中的各个拳种失去了它原有的风格,通通变成一种风格。并非如此。相反,作为一个体系,通备非常注重自身结构的丰富性,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各拳种的劲力优长和特色。只是在体系之内特别注重不同拳种之间劲力与技术的互补和交插,强调刚柔与长短的灵活把握与应用。由于传授源渊上得天独厚的机缘,通备最大程度地保留着劈挂、八极、翻子等拳种和陆合大枪、双手刀剑的本来面貌,保存着更多一些朴实无华的原始状态,只是在演练风格上的确存在某种不同之处,这其实是一种升华,是体现通备风格的地方。

第三,通备体系所属的某些拳种,社会上亦有流传,其中有的与我们之间有传授源渊上的关系,有的则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仅只是名目相同,内容则风马牛不相及。与我们有传授源渊关系的并不算多,但从不断出世的图书文章来看,无论在传承源流问题上,还是在技术构成上,似乎都与我们存在较多差别,自然“劲道”上的差别更其显著。这本是十分正常的文化现象,大可不必做孰是孰非、此疆彼界之争,更不必要非抬高自已贬损别家不可,这是我们的态度。通备以自成体系为发展目标,前人已这样做了,后继者仍将恪守“融通兼备”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方向,努力开拓进取。

是故,对任何与通备名目相同和内容相近的拳种与传派,均不做任何主动的评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这样做过。去年以来,我写的所有批评文章,其实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不得不应对人家的主动发起的挑战而已。对此,我表示遗憾,在此文之末附为说明,但愿博雅君子有所明鉴。



购置短兵器材,可联系本微信号直接购买。
推荐汉威“ 马氏一号 ”汉威M1安全剑。相关设备视频请点击下列链接查看。


汉威 M-1 短兵及护具日常训练视频


    关注 马氏通备武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