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的影后是颁给特写镜头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清新脱俗地评价电影...



标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清新脱俗地评价电影

摘要:

本文将从四个技巧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电影基本知识,并形成一个简单易学的电影评价模式,以供读者迅速提高电影品鉴能力。

一、从电影最显著的技巧入手



先画龙点出这精巧的技艺:比如《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圆形构图。

《潘金莲》的圆形构图和色彩搭配,古色古香,如泼墨山水,有大宋遗风,且水浒中潘金莲也处宋朝,巧妙呼应。



话锋一转,举个前人的栗子:其实这圆形构图不是原创。1981年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梅姨Theresa May演的那个,结尾就使用了圆形构图,男女主人公划着船驶向爱情的远方。



一个更快更高更强的栗子,巩固话语权:霸特,第一次整个电影都用圆形构图处理的是2014年的墨西哥、比利时合拍的《路西法》(Lucifer)。导演Gust Van den Berghe的采用了圆形镜头的新技术。镜头是专门研发的,用物理方法打磨镜头,生成一种360°反射/折射的光学锥形反射镜头——“圆形(Tondoscope)”,像一个虹膜图像将导演心中对于封闭式天堂的概念转化成影像。然而冯导的《潘金莲》不是镜头拍成圆形的,而是后期遮挡做出圆形的。

二、从知识角度探讨影片的热点话题



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比如《潘金莲》中范冰冰为什么没拿奖。

《潘金莲》的构图出挑,色彩搭配精致,剧情用心,因此冯小刚上稳拿金马最佳导演奖。但是三个月闭关拍戏不请假,一场戏甚至排练七八个小时,脱去女神形象的范冰冰却与最佳女主角失之交臂。

原因不在于演技,而在于《潘金莲》电影的呈现手法。这部影片镜头全部采用中近景,最近也只是胸部以上的近景。肩部以上的特写close-up,细部捕捉的大特写extreme close-up,在影片都没有被采用。而这两种镜头却是最容易展现演员情绪和演技的。片中的李雪莲只能裹得像个粽子一样在远景,中景,近景的镜头里走来走去,走去走来。


和一个更巧妙的栗子,反面烘托:而斩获金马奖影后的马思纯和周冬雨,在获奖影片《七月与安生》里,正是靠大量的特写显现了丰富的利于面部情绪,赢得了观众对演员演技的认可。也因此《七月与安生》斩获的是影后,而《潘金莲》获奖的是最佳导演。



和一个更扎实的栗子,锤实论点:你看《老炮儿》里的冯小刚,就是靠这巨大的特写拿下了15年的金马影帝。

所以,金马奖的影后和影帝是给特写最多的那个演员吗?

三、一个随时都能用的万金油——景深



比如2016年火了一把的荒诞喜剧《驴得水》。

夸它剧情新颖,荒诞,黑色幽默,这都不是讨论的重点。作为致力于凸显文化素养的老司机,关注的是这个舞台剧班底的电影在技巧上的瑕疵,比如景深的塑造上缺少空间层次感。



这时候,可以巧妙地举一个栗子:一个值得反复运用的栗子——电影史不朽的丰碑《公民凯恩》,拍摄技巧开拓者和集大成者。一个镜头,展现出三层空间,前、中、后景,窗外无忧无虑玩耍的男孩,中间的房间,和三个大人所在的空间。三个大人在空间位置上分为二比一,显示了三人立场的分布,同时老凯恩处于阴影之中,也显示了此时的老凯恩处于被动地位。

四、一个随时能套用的知识



在任何一个出现一群人走出大门的镜头时,都可以不经意地提起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法国导演路易斯·卢米埃尔导演的1895年3月22日上映的《工厂大门》,实拍了里昂卢米埃尔工厂工人下班时的场景,时长一分多钟。

如果有人反驳,或者有人采用了上一招,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



那就是:1888年10月14日法国发明家路易斯·李·普林斯(Louis Le Prince)拍摄的时长两秒的《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才是人类摄影历史上第一段电影。

结论

这是一篇严肃认真的电影知识普及文。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



新年快乐!


    关注 英美文学小可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