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冯小刚这个有趣的人 《我不是潘金莲》既珍贵又任性

 

当下的电影环境中,它的存在,因为有了冯小刚这个有趣的人,而显得既珍贵又任性。...



当下的电影环境中,它的存在,因为有了冯小刚这个有趣的人,而显得既珍贵又任性。

澎湃新闻.有戏 | 唐棣


当下的电影环境中,《我不是潘金莲》的存在,因为有了冯小刚这个有趣的人,而显得既珍贵又任性。我觉得这个事不是小事,放眼今年国产电影,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部我都得喜欢。

有趣是什么?有趣就是审美判断,进一步说在于你在什么领域,做什么样判断。这个题材的电影注定是一道风景:上访题材本身就有很多限制,一个人不仅仅是没有同类,还对抗所有人,选择前进,而不是消隐,是主动出击,搅乱全局,也是无奈前行,直达深远。局面因此而动。

我觉得这个主线刚开始还是李雪莲,后来慢慢变成了李雪莲认得那个死理儿。

这个设置和张艺谋的《秋菊打打官司》相近,李雪莲和秋菊的不同在于,李雪莲是节外生枝,而秋菊是一条道跑到黑。

一条道跑到黑是执着;节外生枝则是有趣。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从头到尾是一件事,死死盯住村长一个人,一定要让政府给个说法,它的中心始终不变;《我不是潘金莲》从头到尾衍生出了四五件事,牵扯到了七八个人,李雪莲要告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根本的问题被掩盖了,这里就可以看出李雪莲不是主导者,而是接受者,这也是我们对现实的感受。

秋菊的生活背景符合那个理想主义色彩浓烈的年代,而李雪莲是现实主义的。现实经常把人推着做出各种各样的荒诞之事。



现实在这部电影里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道理在现实中一定是被人认为多此一举。但电影给了我们一次面对它的机会,我们因为所谓的知道、了解,而忽视的事物不是真不重要,而是你认为不重要。这样的情境之中,我们忽然成了电影里这条绳子上拴着的人物,在电影中不得不直视自己身在这个时代的耻辱,他人即我们。



“一个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面拾,还是拾不干净”的老话在电影引导着,一个人因纠正一句话而踏上告状之路。李雪莲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年,我以为,冯小刚导演把李雪莲当成了一个侠客在拍,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她的功夫是她心中的信念——把道理说清楚。她要打败的不是人,而是大众对事的理解。

——这是我说它是“民间”电影的原因。好就好这个题材的电影在当下电影圈没可比性。

再说电影尺幅设计,好的一方面,从解读这层面说,故乡是圆融的,很多事都可以巧妙解决,但在她这件事上,没有解决,于是才开启了这部电影。而北京是规矩的,是很多事都无法逾越的,同样在李雪莲这件事上,有了解决,于是推动了这部电影——这符合李雪莲对世界的看法。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圆形构图

从创作层面说,坏的地方在于圆形虽经过设计、美术、摄影上都为了圆形而努力,但还是有些内容和形式的拧巴。这个内容可不可以拍成正常画幅的呢?我觉得,圆形略有寓意,完全换位思考,正常画幅拍这个故事会不会损失力度?
冯小刚导演对原著的尊重与国内某些导演比起来,令人吃惊。内容不动,所以形式的东西一下就起来了。所以说,圆形画幅不是这个内容唯一的搭配。那么,有点为圆形而圆形。

总结下来,《我不是潘金莲》的确有意思。

你看,我更多地还是要谈回内容层面,荒诞与幽默,喜剧与悲情,天方与地圆。我知道,这不可能是一个李雪莲的所想,这是一个文人的所思。把一个告状者当成一个侠客拍了,并且放入一个特别“中国”的构图里,消解掉的部分尤见用心良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