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拿“校园欺凌”说事

 

摩擦越多、纷争不断的孩子之间的情谊越深厚,关系越密切,正好像“不打不相识”,摩擦越多,是因为交往越多,正是在这频繁的摩擦和纷争中发展情谊、加深友谊。而真正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之间想必也不会产生什么恩怨,因为他们没有生活的交集。...



年末岁首,辞旧迎新,我本不想讨论这个沉重的话题,破坏这喜庆的气愤。然而,不知道从何时起,“校园欺凌”这个词语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而且越发变本加厉,呈烈火燎原之势。

记得我们小时候,兄弟姐妹好几个,我们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争执,经常会因为争抢一块干馍馍片而面红耳赤,大打出手也是有的。一个大院子里,几户人家,十几个孩子在一起,争吵更是在所难免。

如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孩子在家庭里显得越发娇贵,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和祖辈的娇宠下成长起来,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说一不二,唯我独尊。几十个这样的孩子聚在一起,谁也不知道谦让谁,磕磕绊绊,发生摩擦和纷争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正是在摩擦和纷争中,孩子认识了世界,学会与人相处,慢慢长大。

可以说,几十个年龄相仿个性迥异的孩子聚在一起,争吵是免不了的。哪个孩子的性格比较强势一点,他就沾点光,哪个孩子软弱一点,就会受点委屈。这时候的孩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还谈不上主观故意,更谈不上恶意攻击,他们只是出于好玩,或者一时性起。对于这样的现象,不能用本质败坏来描述,他们还没有好坏之分。

这些正常的事情,到了家长那里,尤其要是遇到了不理智的家长,事情的性质就完全变了。舔犊之情人皆有之。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容不得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听说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比自己受到欺负心里还难受。不冷静的家长便会怒从心头起,要为孩子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有的家长会找老师说理,有的家长会找对方家长告状,有的家长甚至会直接找对方的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当家长一出现,事情就变复杂了。尤其是家长威胁、恐吓对方孩子,无论从法律还是从情理的层面上都难以说过去,一个大人去和几岁大的孩子生气,这毕竟不像回事。

而对于孩子来说,心里还没有“欺凌”这个意识,他们没有记心,他们和小伙伴之间没有隔夜仇,刚刚打过,扭脸就好了。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两个家长因为孩子吵架的事情吵起来了,脸红脖子粗,而两个孩子早已和好如初,尽释前嫌,重新玩在了一起。有些孩子甚至会对家长的这种做法感到好奇:什么事情犯着家长那么兄呢?

所以,孩子之间的吵闹,只要不是特别出格的事情,家长和老师最好不要出面干涉。让孩子自行解决。别看孩子还小,他们有自己解决的办法,大多是以忽略而和解。很多情况下,孩子的举动是无意识的行为,家长和老师出面处理,只会强化孩子的心理意识,从小就播下“仇恨”的种子,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迟早要走入社会,他必须学会和人打交道,从小就要培养他的免疫力,让他学会和班里的小伙伴相处开始。

孩子的心是纯洁的,老师和家长不适当的介入只会在孩子的心田留下阴影。孩子们有自己的交往方式,他们经常会用“恶作剧”的方式给生活增添乐子,用于调节过度紧张的学习压力,放松过于沉闷的生活空气。有些时候,他们考虑不到后果,只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必要的善意的提醒是需要的,但是强制的干预和阻止却是不必要的。

我发现,在班级里,摩擦越多、纷争不断的孩子之间的情谊越深厚,关系越密切,正好像“不打不相识”,摩擦越多,是因为交往越多,正是在这频繁的摩擦和纷争中发展情谊、加深友谊。而真正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之间想必也不会产生什么恩怨,因为他们没有生活的交集。

我就经常发现,两个孩子总是大家,经常伸手挠破对方的脸皮,但是,扭脸他们就又玩在了一起。他们谁也离不开谁,可是到了一起,一言不合,就又是生气。

作为家长,保持必要的理性冷静和理智,对孩子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对老师也要有足够的理解。老师不能时刻看护着每一个孩子,相信老师绝对不会纵容和支持两个孩子生气,只要不超过必要的频率和限度,不要动辄拿“校园欺凌”说事,这不仅会给自己增添麻烦,也会给老师和学校添堵。事情往往没有那么严重,也没有必要如此在意。如果你真的把它当成了事,还真成了事。如果你不把它当回事,便太平无事。很多时候,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作为老师,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以健康的方式经营友谊、表达情谊,当学生之间发生摩擦时,不要推波助澜,轻易地把学生之间的纷争交给家长去处理。

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愿每一个家庭和班级都幸福吉祥。


    关注 教育即陪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